"逼上梁山"--天柱社學鄉農民工石曉威占山創業記
天柱縣社學鄉出了一件新鮮事,“失蹤”多年的紅衛村村民石曉威夫婦,最近在小林山上的竹籬笆上掛出了一個招牌:“農民專業合作社”,人們注目猜測,無限贊美。
這事怪就怪在:夫妻倆干嘛不住村里住山上,還把合作社也辦到山頭去,這些年他們都干啥了?記者日前拜訪了這深山里的人家。原來石曉威是紅衛村燕子灣寨子里一位敢想敢干,不怕困難,有事業心的青年人!這塊招牌就是夫妻倆占山創業的一塊導航標。
“小林山”釆點
石曉威從小失去父親,毌親帶著他和姐弟艱難地生活。他家離學校4公里,別家的孩子每天坐著班車或騎著自行車上學,他們姐弟仨卻是一步一步地走。在那個貧窮年代,別人吃面他們喝湯,別人住洋房他兄妹們住“千樹落腳萬盞明燈”的家。石曉威初中畢業,已是成年之立,堅強的他再也過不了這苦日子,再也不忍看著毌親哪“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艱辛了。望著門前的巍巍群山,他做起靠山吃山的美夢來,立誓要在山上尋找一條自己的人生幸福路!1988年初中畢業,他去到“小林山”釆點,這里有木花香,有水清涼,有草碧綠,空氣清鮮,一谷平川,四面山環,是個天然的養殖場!石曉威暗暗驚喜:“天助我也”!
依照條件,石曉威準備上山去養雞,對山地的協調、安家地點、建圈位置、養殖規模等等都進行了詳細規劃。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苦于沒有資金,他求助于有關部門扶持,誰知笫一份養殖報告交出去了,沒回音,第二份交出去還是沒有消息,報告寫了好多份歷經好幾年,最后得到的答復是“沒項目”!
南下“借東風”
一潑冷水迎頭潑來,石曉威不但沒有泄氣,反而更加清醒:貧困時期,一切得自力更生!1992年,他趕著好政策帶著剛剛結婚的妻子南下“借東風”——打工賺錢去。戀山的石曉威不見了,燕子灣一下顯得不尋常。艱難的打工,夫妻倆輾轉于廣東和浙江之間,當初工資一個月才是六七百元,但他們仍是任勞任怨,認真負責,不怕吃苦,最終得到老板的重用,工資提高了兩倍。通過許多年的努力工作,積攢了一些資金,夫妻倆終于搬來了“占山救兵”—— 錢!
占山“當大王”
2009年9月,石曉威夫妻倆用打工賺來的錢,將社學鄉紅衛村燕子灣寨邊方園800多畝的“小林山”, 以50年8萬元的租價,準備全部承包下來,他要帶領一家人在這山頭上大干一輩子!在當地政府及朋友的幫助扶持下,他投資20多萬元,建了農家小屋,搭了羊圈,修了水塘,在山谷里辦起了一個養殖場。利用天然原生態條件,科學種草養殖本地山羊,土雞,鵝,魚等綠色食品。在他的打扮下,寂寞千年的“小林山”荒嶺上有了人煙,鳥語花香中添加了牛羊、雞鵝魚的色調,顯得一派繁榮。目前,石曉威的養殖場里擁有本地山羊160多頭,土雞和鵝200多只,還有一個千多立方米水塘的魚。扎營“小林山”,石曉威第一年純收入1萬元,第二年純收入3萬元,今年他計劃收入10萬元左右。
石曉威占山創業,總體規劃本著“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經營理念實施種養殖業并舉,促進年收入成倍生長。短期以養羊、雞、鵝、魚等,長期以在山上種植青木茶樹、木姜樹等經濟林。為了在種養殖業的領域上不斷擴大規模,今年4月,石曉威參加了黔東南州“陽光工程”培訓,回山后組織成立了“天柱縣俊威養殖專業合作社”,他理直氣壯地當上了合作社的“山大王”—— 法定代表人。天柱镸石洞、渡馬、社學等鄉鎮的10多家養殖專業戶加入了合作社,共同鑄就一張天柱縣原生態養殖的“有機綠色食品”品牌強箭,瞄準山外美吃市場,巧奪商城 “罐罐白銀”。
石曉威被窮“逼上梁山”,成了天柱縣農民工創業致富的一面典型旗幟,他是條硬邦邦的“治窮好漢”!
(龍勝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