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清史專家再考馬家寨紀實(之二)
紅顏仍需堪大計 圓圓護幼隱思州
——清史專家確證陳圓圓墓葬馬家寨
廖永倫
2010年12月9日至12日,受黔東南州委宣傳部的邀請,北京清史專家再次考察馬家寨,信心百倍地宣布:陳圓圓葬于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古思州)水尾鎮馬家寨后山的繡球凸上!

2000年時的馬家寨全景
“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
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清朝詩人吳偉業的《圓圓曲》共七十四句,人們最熟悉的恐怕只這前四句!皼_冠一怒為紅顏”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使得陳圓圓不同于歷朝歷代的風情才女,更由于她親歷明末清初的那段歷史,使得她的身世更加神秘和傳奇。
圓圓其人:紅顏薄命
陳圓圓,生于明天啟三年(1623年),本姓邢,乳名沅沅,后改為圓圓,字畹芬,江蘇蘇州氏,明末清初著名歌姬。陳圓圓父母早亡,因家貧無以為生,由姨父撫養并從姨父姓陳。18歲時已是色藝冠時,“聲色藝甲天下”。她能歌善舞,能詩會畫,傾倒了無數江南風流名士,時稱“江南八艷”之一。崇禎時外戚田宏遇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后來田宏遇尋得陳圓圓并欲獻給崇禎,其時戰亂頻仍,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在田府宴會上,吳三桂遇見陳圓圓,為其美色所傾倒,陳圓圓也為吳三桂英名所動心,兩人遂成姻緣。吳三桂出征山海關,圓圓居住在三桂父親吳襄家中。李自成兵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朝覆亡,圓圓被李自成大將劉宗敏所虜。吳三桂驚聞陳圓圓被擄去,才“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從而導致李自成敗亡和大清帝國的建立。吳偉業在《圓圓曲》中寫道:“若非壯士全師勝,爭得蛾眉匹馬還。蛾眉馬上傳呼進,云鬟不整驚魂定。蠟炬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專征簫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車千乘。斜谷云深起畫樓,散關月落開妝鏡。傳來消息滿江鄉,烏柏紅經十度霜”。這些詩句敘述了吳三桂從1644年與圓圓重逢,到1656年征討川陜,1658年率軍入滇,陳圓圓都是跟隨在吳三桂身邊的事實。吳三桂反清兵敗后,陳圓圓下落不明。

蘇州楓橋的“吳門古韻”
圓圓正名:實為歌姬陳
圓圓其人其名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圓圓其事,恐怕知道的人就不是太多了,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知道其人其事的,幾乎也是對陳圓圓的負面認識太多,能夠公正、全面、正確地認識和評價她的人就更少了。有句諺語: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中國人真有那么點孽根性,新歡嚼舌頭,尤其喜歡談論風流艷事。這樣一來,以訛傳訛,圓圓可就遭殃了,即使死了幾百年,仍然被人叫做地位低下、被人鄙視的“妓女”,真是冤哉枉也!
三百年多來,圍繞“沖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和陳圓圓的凄美絕倫和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寫了多少詩文戲劇,正派和有良知的作者倒還能說句公道話,也不失其文學藝術的魅力。但許多人將陳圓圓稱為絕代名“妓”,甚至有人在文學作品中瞎編亂造一番,極盡渲染陳圓圓之為“妓”的行為,用下流猥褻之筆調進行描寫,盡顯庸俗、低俗、媚俗之功力,實質上是為了自己的私利,以取悅讀者的歡心,滿足其某種心理需要罷了。
關于“姬、妓、伎”三字,可以比較一下:
姬:古代對婦女的美稱,舊時稱以歌舞為業的女子:歌姬。
妓:以賣淫為生的女子;古代稱歌女,表演歌舞的女子。
伎:技巧,才能;古代稱以歌舞為業的女子。日本的藝伎、歌伎,主要是指以歌舞為業的藝人。
從上述比較中可知,三個字都有“歌舞為業的女子”的意思,又以“姬”字最能準確描述“色藝”俱佳的女子。
試問:誰會心甘情愿的混跡于風月場中而背上惡名呢?走上此道,幾乎都是為生活或情勢所迫。陳圓圓自幼喪親,養父家道中落,家境貧寒,不得不墮入風塵,靠賣藝為生。她既然是“聲色藝俱佳”,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才藝“混飯吃”,有必要靠專門出賣肉體來維持生活嗎?陳圓圓十六、七歲時,曾經多次遭到惡霸的搶虜,不甘受辱,憑借聰明才智和堅貞的意志逃脫了。幾百年來,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筆,有太多人喜歡著墨于描寫低級趣味的東西,實在是對陳圓圓很不公平的。
陳圓圓氣節頗高,喜歡有才學、有膽識、有正義感的文人。明朝“復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辟疆風流瀟灑,飽讀詩書,富于才氣,加上他正直不阿,敢于與閹黨對抗。陳圓圓就大膽地向冒辟疆表達過愛意,兩人有過一段哀怨纏綿的愛情故事。
由此可見,陳圓圓年輕時實以歌姬身份混跡于蘇州的風月場中,靠賣藝為生,就好比當今的歌星躋身娛樂圈一樣。
傳奇經歷:大美大智
對陳圓圓的描寫,多為冰雪聰明,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色藝冠時的詞句,證明了陳圓圓確實是驚艷絕倫的。
吳氏家史秘傳人吳永鵬在《馬家寨之謎》中回憶說:“我們吳家的陳老太婆不但色藝甲天下,而且是很有政治頭腦、眼光遠大的大美人,她的一身牽動著明朝的興亡、李闖王的成敗、清王朝進攻中原勝負和決定吳三桂一身命運的女人。她是一個最明道理,善辯大是大非,為國為家,關愛子孫后代,古今中外,舉世無雙,名揚四海,盛譽輝天的中華女性。”盛贊其祖的美貌與德惠。吳永鵬只有初中文化,他的語言雖然不是很流暢,但對先祖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確實,對于陳圓圓,大多數人只知其艷,不知其智。陳圓圓作為一個美艷動人的女子,見過大世面,經歷傳奇。她見識過江南的風流名士,見識過皇帝和大臣,見識過闖王李自成,見識過延陵將軍、藩王吳三桂等人,吳三桂稱帝后封她為王妃,跌宕的生涯使得她的身世格外吸引人。
陳圓圓秀外慧中,她的美麗是外在的,她的內心充滿智慧。從吳永鵬敘述的秘傳史實中不難看出:“老太婆離開昆明吳王府第一次出家當尼姑,開始因老太公吳三桂正在積極策劃準備反清之時,陳老太婆持不同意見,對其丈夫竭力勸阻無效。就出家在昆明附近庵上當尼姑,企圖以此做法來阻止三桂的反清行動。她勸阻制止的理由說是有四條:一是認為反清機遇已過,清政府有了經營二十多年的立足基礎; 二是認為吳三桂殺害了明末永歷帝,失去了反清扶明的民意;三是擔心在北京的吳應熊等一家親人的人生安全;四是擔心反清的后果嚴重,勝的把握小,敗的可能性大。最后在家人好友的再三勸解作工作,老太婆才還俗離滇跟隨到湖南!标悎A圓勸阻吳三桂反清的幾條理由是很有政治智慧和政治遠見的,歷史也證明了她的遠見的正確性。
對于陳圓圓隱居馬家寨的緣由和經過,吳永鵬也說得很清楚:“吳三桂老太公死后,老太婆隨吳應麒等人護送吳皇三桂的靈柩去昆明,沒有及時返回湖南,住下一段時間,看到其孫世藩上臺的新政權大勢不好,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傀儡政權,大權是郭壯圖控制。于是老太婆立即設法離開了云南,千辛萬苦的來到了湖南辰州,把情況給吳應麒講清,并要他作好最壞的打算。同時,也給吳應麒講了本人要離開這事非之地的想法和態度。吳應麒便派馬寶將軍暗地護送老太婆離開了辰州。行水路到鎮遠再到古思州今岑鞏龍鰲河畔搭茅(木)洞又叫猴子嶺住下(先在陳家巖的巖洼里住了幾天)。馬寶在鰲山寺以出家當和尚為名,實際上是為前方(湖南)籌集糧草,擴充兵員,再一方面是照顧好老太婆一家的生活。老太婆一家住了一段時間,這里農作物受野獸危害無收,人畜極不安全,就下山居住在馬家寨對面的龜形脖子上(因當時馬家寨的住地,那時是山高林深不敢住)。一段時間后,吳應麒兵敗退往貴州,特地來看望老太婆,幫助往山上搬家,住在老屋場,也叫菜園邊、巖屋井。并在四周五方設哨卡保護,東面住姓楊的地名叫楊家(垱)屋場,南面姓龍的叫龍茅(木)垱,西面姓石的叫石家垱,北面姓戴的叫戴家垱。西南面是要沖重地,也住了姓羅的,叫羅家灣。同時給各哨卡下了死硬任務:要保護好陳老太婆的安全!标悎A圓歸隱馬家寨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目的也是為保存吳氏血脈。
為延續吳三桂血脈和試圖今后東山再起的大計,圓圓帶領吳三桂后人隱居馬家寨,并做出周密的安排。一方面“把吳仕龍安排出家當和尚,假如弟弟吳仕杰被清軍殺害,吳仕龍可還俗繁衍這支吳氏家族。結果仕杰未被殺,仕龍也未還俗!绷硪环矫妗盀榱碎L居久安,一是認親接友,二是與旺族開親找靠山,與大樹林陳姓(苗族)認外家,同當地大姓吳家灣(侗族)認家族,跟譚家灣譚知縣家開親打兒女親家!笨梢,陳圓圓在隱居馬家寨和保護吳三桂后裔方面的策略是很具智慧的。
生死之謎:眾說紛紜
陳圓圓與吳三桂重逢之后,曾過上了一段安定幸福的日子。吳三桂反清,在衡州(衡陽)稱帝后不久病逝,陳圓圓不知所蹤,成為歷史迷案。那么,陳圓圓是怎么死的呢?她死以后,又葬在何處呢?
關于陳圓圓之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她到峨嵋山出家,死后葬于峨眉山的;有的說她投身蓮花池自盡并葬于蓮花池畔,今天的蓮花池(在云南民族學院內)有陳圓圓的衣冠冢,仍不是真正的墓地;也有的說她是在商山寺附近投水而死;也有的說她是在一個風雨之夜服毒自盡;還有關于陳圓圓因吳三桂不聽她勸阻而絕食死亡;也有的說她是昆明城被清軍攻破后上吊自盡;更有人認為陳圓圓死后葉落歸根,葬在她的故鄉江蘇武進市的;還有陳圓圓葬于上海松江之說。等等。陳圓圓的生死就有以上如此多的版本,卻沒有一個能拿出有說服力的證據的。
云南昆明人更有傳說:陳圓圓聰明人過人,察覺吳三桂的反心之后,便在城周圍建了十余座尼姑庵,現存的妙法庵、白衣庵、金蓮庵、紫衣庵都是當年陳圓圓讓修建的。建成之后,陳圓圓挑選貌美又和自己相像的女子入庵當住持。她自己則今天住這里,明天去那里,久而久之,每個尼姑庵都說陳圓圓住在她們那里,但誰也弄不清,誰是真正的陳圓圓。這倒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有種說法可能更為可信,曾有稗官筆記中記載:“滇南破,邢(指陳圓圓)出走,不知所終”。云南昆明的好一些文人,也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大。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傳出在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發現陳圓圓的墓冢,立即引起了各方的關注,但由于沒有權威專家的考證,始終沒個定論。
魂歸思州:塵埃落定
絕代佳人陳圓圓去了哪里?歷史真相到底如何呢?這個歷史之謎在北京清史專家第一次學術考察馬家寨之后已經逐漸揭開。
2010年7月10日至14日,李治亭、滕紹箴、王政堯、徐凱、李世愉等幾位清史專家對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馬家寨等地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學術考察后,得出基本結論:一是馬家寨的吳氏族人就是吳三桂的遺脈毋容質疑;二是絕代佳人陳圓圓香魂歸隱馬家寨可以肯定,基本確定吳氏家史秘傳人指認的“陳老太婆”墓(“聶”氏墓)就是陳圓圓墓。
專家考察陳圓圓墓
但是,專家們認為,陳圓圓墓葬馬家寨比其它地方有更多的證據,只能基本推斷,還有多處疑點需要厘清;氐奖本┖螅钪瓮ぱ芯繂T和滕紹箴研究員立即著手查閱史料,尤其是滕紹箴先生,每天工作七八個小時,梳理材料,查閱文獻,對比史料,潛心于研究工作。經過嚴格科學的考證,確證在馬家寨考察時取得的材料觀點,大部分與歷史事實相符,也就是說,吳氏家史秘傳人所講述的吳三桂陳圓圓的史跡大多得到了證實,陳圓圓歸隱馬家寨、死后葬于馬家寨可以下結論了。

清史專家與吳永鵬深度溝通
2010年12月9日至12日,清史專家李治亭和滕紹箴兩位先生不辭辛勞,再次奔赴岑鞏縣馬家寨進行學術考察。2010年12月10上午,兩位專家來到馬家寨,與吳氏家史秘傳人吳永鵬進行了面對面的深度溝通,厘清了許多疑問,尤其詳細了解陳圓圓歸隱馬家寨的原因、行動線路等有關情況,為專家解答了許多迷惑,使得關于吳三桂陳圓圓歷史史跡中的許多“斷點”接續起來,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2010年12月11日上午,岑鞏縣四套班子領導及有關部門領導與專家們舉行了座談會。會上,專家們介紹了此次考察的相關情況和第一次考察之后的研究成果。滕紹箴研究員認為,第一次考察得出了基本結論,經過近五個月的研究和此考察之后,認為第一次考察得出馬家寨的吳氏族人是吳三桂的遺脈的結論毋容質疑,更加信心十足斷定:吳氏家史秘傳人指認的“陳老太婆”墓(“聶”氏墓)就是陳圓圓墓。
吳氏家族先祖群墓
陳圓圓墓葬馬家寨的人證物證皆有,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一、吳氏遺脈繁衍成大家族。有一千多吳三桂后人居住在馬家寨,加上求學、工作、婚姻等原因,還有近千人從馬家寨遷居其他地方。清史專家第一次考察馬家寨已經得出結論,馬家寨是吳三桂后人隱居地。
二、吳氏先輩墓葬群。有規模巨大的吳氏家族先輩墳山(實為家族陵園)為證,或許可稱為“隱匿于民間的皇家陵園”,陵園各墓碑上承載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能夠佐證吳三桂后人和陳圓圓歸隱馬家寨的史實。
三、吳氏家史獨特傳承法。有兩位吳氏家族歷史的秘密傳承人,大房的秘傳人叫吳永鵬,二房的秘傳人叫吳永松(已經過世),二人對陳圓圓帶領吳三桂遺脈隱居馬家寨那段歷史有清晰的敘述,與專家考證的歷史史實相符。
四、陳圓圓墓葬及碑文信息。有真實墳塋,墓碑明顯信息和隱含信息(經吳氏家史秘傳人解讀)都證明是陳圓圓。
五、合理推論。陳圓圓的墓葬到底在哪里?誰最可能知道?當然是吳三桂的后人最清楚。因此,找到吳三桂的后人就會找到陳圓圓墓,那么,吳氏家史秘傳人指認的“陳老太婆”墓(“聶”氏墓)是陳圓圓墓就順理成章,合乎事實與邏輯。
六、橫向對比。陳圓圓墓葬其它地方的說法沒有人證物證,充其量為衣冠冢,沒有說服力,皆為虛妄之說。正如專家所說:“我們調查發現,陳圓圓墳墓在馬家寨的證據最為充分,最有說服力,全國其他地方無法提供如此多的有力證據……”。
誠然,對于上述結論和理由或許有質疑和挑戰,這是很正常的。專家自信地表示,如果其他認為有吳三桂后人和陳圓圓墓冢的地方,可以挑選一位普通老百姓出來和研究了幾十年清史的專家對話,看他(她)能否對那段歷史如數家珍,或隨意說出十個八個吳三桂的大將,或敘述清史專家之前不知道、后經過考證卻與歷史史實相符的事情,恐怕找不到吧?!身為文化不高的普通農民或退休干部的馬家寨吳氏家史秘傳人就能!
真是:
圓圓身出貧寒家,色藝俱佳浮生外,
命運多舛逢三桂,親歷數朝系興衰;
臨危仍需當大計,護幼潛走古思州,
一生毀譽任誰說,美人歸隱馬家寨。
更多詳情請點擊《探秘陳圓圓之墓》專題:http://www.zhxpm.cn/news/Special/chenyy/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