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州石硯:墨溢清香四千年(組圖)
省人民政府將思州石硯作為禮品贈送給泰國公主詩琳通
雕琢
日月乾坤
金魚拜月
國之寶證書
有詩云:“原始時期金星硯,長城內外風流現。欣逢盛世百花開,獨占鰲頭輝煌鑒。”此詩說的就是貴州省岑鞏縣光耀今古的“國之寶”——思州石硯。
出世幽古
思州石硯,因硯材產于思州治地(今岑鞏縣)而得名。古名蠻溪硯,譽名“黑端”,又名金星石硯,簡稱思硯。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名傳于漢代,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甚至更久遠。
據清代謝慎修《謝氏硯考·卷三·硯說》載:“蠻溪硯。鐵網珊瑚斯石也,出于漢之蠻溪。蓋夷人佩刀之礪也,琢于山陰之。鑒湖則放翁筆也,質如玉,紋如谷,則黯,龍尾之群,從而潛韞王之季仲也”。其意是說:蠻溪硯,稀世珍奇寶石,產于漢代就稱名的蠻溪,土人拿制硯之石作磨刀石,硯雕于山的北面。鑒湖(古時浙江紹興的別稱)放翁(即宋代陸游的號1125—1210,曾任夔州通判,管理過思州)親筆記載蠻溪硯,石質如玉,其紋如谷粒金黃,色深黑,系龍尾硯之群品,收藏于盒內,相傳為上古時的季仲所用。如按此說就已有4000多年歷史。
又清代黃欽阿《端溪硯史匯參·雜產充端·第二十六》(25—26頁)亦載:“歐陽永叔(即歐陽修1007—1072)硯譜云:湖廣辰沅州(實為思州)出一種黑石,色深黑,質粗糙,或有小眼,端人販歸,刻作端樣稱‘黑端’。”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古硯論》及清朱棟《硯小史》等均有記載,說明思硯的歷史淵源比較悠久。
名流推崇
思硯石質特優,制成硯臺,具有“水石殊質,渾金璞玉,云滋露液,惜墨惜筆”的優點。它不僅有金光閃閃的自然美,而且磨墨蓄硯堂中日久不干;在無水時,哈氣硯中,自出露液,也能寫字,歷來為文人墨客所珍愛。
按《硯箋·卷一》(12頁)載陳無己(即陳師道1053—1101)《端硯詩》云:“王家舊物群偷后,石出蠻溪石文深。揮翰吾非玉堂手,斷金君有古人心。”其含意就是說:王羲之、王獻之的石硯被小偷合伙盜走,那方端硯的石材產于蠻溪,而不是端溪的石材。說明思硯石材特優,在晉代就已經有相當高的聲譽,因此為王氏名家所選用。
相傳李白長流夜郎時亦用此種石硯寫詩吟賦,留下遺跡。李白在中木召夜郎國都時,相傳有《暮朝待春風》詩:“人流萬里外,醉在一杯中。夜郎京城遠,暮朝待春風。”
思州知府蔣琛詩云:“思州古都近夜郎,每欲持杯呼太白。太白不見見長庚,光疑云漢垂西極。豈有神仙善游戲,曾諦天邊不留跡?磨成斗墨筆如神,助爾狂歌與狂客。”
地方史志記載: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獲之等璆壁”,“米蒂見之,必然下拜”。《昭代叢書·硯林》亦載:“東坡有鳳珠鳳頭大研,黃山谷(即黃庭堅1045—1105)有蠻溪大研”。
元、明、清時思硯列入物產、貨類產銷于市,作土貢名品。
當歷史的篇頁翻到康熙盛世,思州進入“土流并治”時代,思硯這僻居“蠻荒”的天生麗質走出深山,走出高原,思州知府繼續選作貢品進奉朝廷,成為清代思州歲貢不可缺少的方物,康熙皇帝納作御硯,官府、民間拿作饋贈佳賓和親友的高貴禮品,盛極一時。
1973年的一天,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陪同日本一個訪華團的客人,在北京參觀故宮博物館,一位日本書法家看見一塊硯臺,愛不釋手,說他過去買過這種石硯,希望還能夠買到它。周總理翻過硯臺背面一看,上面陰刻有“思州周”3字。這就是貴州省岑鞏縣的思州石硯。據中組部何秘書長1984年到岑鞏巡查時說,總理身邊也有思州石硯一方。
取材勝境
思州石硯取材于岑鞏縣峨山山脈中部、龍江河下游的星石潭及思旸鎮的馬坡、新光、小溪等處。地下資源十分豐富。
星石潭距思州古城(今岑鞏縣老縣城)東四公里。大自然的神功造就了這一方山川的雄奇靈秀:這里,江河曲繞,水碧潭深,一灣煙柳,片片桃云,農舍臨溪,竹林掩映,錦鱗戲水,溪舟唱晚,對岸是一座名為“白崖”的神奇絕壁。被稱為“千古之謎”的古代民族的懸棺葬,神秘地把棺材放置在絕壁半崖穴洞之中,山頂稱郎城。每當仲夏黃昏,雨后初霽,這一帶上空往往呈現出“海市蜃樓”的奇特景觀,堪稱為“人間仙境”,白崖巔郎城兩側畔,先后出土恐龍及劍齒象、犀牛、熊貓、鹿類等古生動物化石,還出土神秘的洞中古代銅鑼,正西有明洪武年間思州宣慰司副使劉貴墓、北有洞棺葬、古坉、烽火臺、寺廟、溶洞等,吸引著不少省內外專家學者前往觀光、探幽、考秘。
星石潭中及沿岸沙冒坡的硯石黛色如玉,間有金星,流光閃爍。清康二十四(1685)思州知府陸世楷《思旸志略》將星石潭列為思州八景之一,景名“文石涵星”。載文曰:“星石潭,府東七里,產石間有金星者,堅潤可琢為硯”。并且有詩題詠:“流光閃爍耀前汀,處土千秋鐘地靈。蝌蚪一灣爭吐墨,咬龍兩岸尚潛形。新研欲割溪中玉,舊篆疑藏水底銘。漫向斗牛膽劍氣,須從奎璧識文深。”
清人喬運享亦詩云:“夜來星幾點,光閃入潭深。底有端溪石,中含灑水金。方圓隨意琢,隱伏待人尋。墨已磨成瀋,臨池灑作霖”。
清臨江檀萃《楚庭稗珠錄·黔囊》亦載:“金星石,出思州之星石潭中,水涌渦旋,灣環黯黑芒,逮于潭底,星光燦爛,倒影反射,洞壁通明,必善沒者,腰斧鑿而下,與淚俱入……出而琢之……精光內發,如濃云郁興,中露電影,一線倏焱閃爍,若有若無,此真金星也!”
清人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也說,思州府出金星石,“乃硯林之良者”。這些名人雅士的詩文把碧潭與文石描繪得色彩繽紛,引人入勝。
香飄四海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歷代思州藝人以豐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藝,在造型、雕刻等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吸收端、歙等名硯雕刻精細之長而又別具一格。
解放前夕,思州存下從事制硯的藝人只有三家,一家周氏,一家聶氏,一家王氏。周氏善雕“二龍搶寶”,聶氏愛刻“喜鵲含梅”,王氏喜雕“松鼠偷葡萄”。在雕藝上,以浮雕為主,兼以塑雕。圖案設計精巧、構圖優美雅致,結構復雜嚴謹,做工細膩考究,立體感受強烈。一方思州石硯由打胚到制成硯臺要經過十幾道工序,全憑一手硬氣功夫,傾注滿腔的心血,而且題材相當廣泛,無論是古代稱為“四靈”的龍、鳳、鱗、魚,還是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花草蟲魚,都被匯集微縮到思硯中。令人嘖嘖稱奇的是,不論動物眼睛,植物花蕊或日月星辰都是利用天然金星巧制而成,使之產生栩栩如生、流轉靈動的藝術效果。
雕龍,是思硯藝人的主要傳統工藝,匠心獨運、得心應手、游刃有余、線條流暢、瀟灑別致。其圖案造型有“雙龍搶寶”、“滄海游龍”、“云龍降雨”等十余種。龍的形態各異,有的騰云駕霧、昂首擺尾、張牙舞爪、氣勢威猛;有的遨游海中、戲水揚波、悠悠自得。其中令人叫絕的“大空心龍”,采取透雕手法,龍體中空,玲瓏剔透,使人見之賞心悅目。
刻鳳,其造型有“龍鳳呈祥”、“雙鳳朝陽”、“鳳凰比翼”等。這些龍鳳圖案的作品,均顯得莊重典雅,洋溢著古風神韻,既是吉祥的象征,又是中華民族悠久傳統文化的體現。
以傳奇故事、人物山水、飛禽走獸、花草魚蟲為題材的造型圖案,有“八仙過海”、“天女散花”、“喜鵲含梅”等60多個品種,集觀賞、實用和文物珍藏價值于一體,既適應民間傳統的審美觀念,又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具有詩一般的優美意境。
《貴州通志·古跡志·十二·黔囊》說思州硯“足以自全,其天令與端、歙騰聲,則四方涸泉”。確實思州硯作為中國傳統名牌工藝品,騰聲京華,名動四海,與端硯、歙硯相媲美而各領風騷。
舊中國經濟蕭條,民生凋敝,思硯慘遭厄運,瀕于失傳。岑鞏解放后,思硯獲新生。20世紀60年代,周恩來總理親自詢問思州石硯生產情況。70年代又兩次親自督促輕工業部派人至岑鞏縣實地調查,落實措施,建立工藝美術廠,很快恢復了生產。
1974年首批產品在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上成交,以后多次在廣州交易會上展露風采,備受歡迎,曾遠銷日本、菲律賓、港、澳、東南亞及夏威夷、檀香山等地區。1976年出口中、高檔產品250多件,有“雙龍搶寶”、“雙鳳朝陽”、“龜硯”等30多個品種,深受海內外商客歡迎,成為爭購的熱門貨。日本友人對“蓋龜硯”情有獨鐘,海外僑胞喜愛龍、鳳、花、草造型。
1979年,思州石硯被國家輕工業部載入中國傳統名牌工藝美術品系列;1995年5月在中國國際技術產品展覽會上獲金獎;2003年11月19日至24日,由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在南京舉辦的第十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上,第二屆“國之寶”評選認定思州石硯為“國之寶——中國文房四寶十大名硯”,此后又有三次榮獲“國之寶”榮譽稱號,這是西部開發區唯一獲得的殊榮,充分展示和證明了思州石硯的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
2006年3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將思州石硯作為禮品贈送給泰國公主詩琳通,詩琳通公主將石秀詩省長贈送的思州石硯視為珍寶。
近年,岑鞏縣思州石硯工藝美術廠乘西部大開發的東風,充分利用峨山山脈中部取之不盡的豐富硯石資源,擴大生產規模,提高雕琢工藝,不斷創造精品,實行高、中、低檔相結合,生產工藝將更上一層樓,思硯這一傳統名牌文化瑰寶,必將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沖上峰尖浪頭,放射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黃透松 張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