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鞏縣民間散存大量“錦屏文書”(圖)
日前,岑鞏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王文云、檔案局局長潘伯岑、黨史地方志辦主任洪徳木等人在該縣民間調研時,發現了大量仍保存完好的“錦屏文書”。從已發現的時間上看,這些“錦屏文書”產生于明、清至民國時期。
“我們村家家都有這些契約,有的一家就有一百多件。”羊橋鄉楊柳村中寨組62歲的村民楊洪解自豪地說。筆者在楊洪解家里看到保存有單張契約56張,均為山林土地分割契約,產生年代最早為咸豐九年,最晚為民國二十八年。
在大有鄉木召村白果樹組57歲的村民劉德榜家里,保存有單張契約3張,山林土地分割契約123張,產生年代分別為乾隆二十一年和嘉慶七十九年。在該鄉涼水井村黃秀沖組73歲的村民洪乃金家里,保存有山林土地分割契約86件,其產生年代最早為光緒年間,最晚為民國38年。
“這些契約就是‘錦屏文書’,很珍貴,可惜發現得太晚了,我們應及時采取措施抓緊搶救”。4月28日,王文云在洪乃金家里,雙手摸著眼前這些寶貴的文書,興奮而又激動地說。“這些珍貴的文書不論村民如何當作寶貝都不安全,只有把它征集進館才安全、才放心、才是最好的保護、才是對歷史負責。”
據了解,“錦屏文書”是明、清至民國時期,以貴州省岑鞏縣(古名思州)、錦屏縣、黎平縣、天柱縣、三穗縣、劍河等縣以及湖南省靖州、會同、洪江等縣市為中心的各族群眾在500多年的山林、土地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大量契約、賬簿、鄉規民約等原始記錄,是該地區人民長期從事以農林生產為主的社會實踐活動,及其生存、發展的社會關系歷史面貌的原始記錄。對于研究明、清至民國時期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狀況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據潘伯岑介紹,該縣11個鄉鎮民間都散存有“錦屏文書”,從目前已知曉的情況估算至少散存有2萬件。目前正組織力量在全縣范圍內進一步調查散存在民間的“錦屏文書”的面和量,然后報送省、州相關部門爭取項目支持,盡快開展搶救和保護。(楊政權 潘伯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