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兵敗后名妓陳圓圓真的隱居岑鞏?
隱居貴州說
1983年,國家文物局編寫《中國歷代名人名勝錄》,根據上級通知上的點名提示,時任貴州岑鞏縣宣傳部副部長的黃透松參與了調查,得出了陳圓圓葬于古思州治地岑鞏縣水尾鎮的馬家寨。如今,那里的獅子山上有一座古墓,立有一塊隱諱的石碑,當地人說那便是陳圓圓的安息之地。
據他們的研究:吳三桂死后,清軍南下,要滅其九族。陳圓圓為了給吳家保存后代,就帶著兒子吳啟華、孫子吳仕杰,在軍師馬寶的護送下,逃到了馬家寨。如今全寨一百七十余戶一千余人,全姓吳,都自稱是吳三桂的后裔。
在吳家祖輩的墓碑上,有一副奇怪的對聯:“阭姓于斯上承一代統緒,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其中“阭”字不見于字書,不知到底何讀,何義?
后經吳永松老人介紹,“阭”是吳家人自造的簡化字,即“隱”。再讀,“隱姓于斯,上承一代統緒;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就文意顯豁了。如果不是真有隱情,幾百年前的已死老人,又何必在墓碑上留下如此玄虛?
經吳家后人指認,“陳老太婆”陳圓圓的墳墓位于獅子山麓,墓前有一塊很不顯眼的小石碑,碑腳已被泥土掩埋,碑上陰鏤“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涂氏。孝孫男:仕龍、仕杰。楊氏。曾孫:大經、大純……皇清雍正六年(1728)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整塊碑文都是繁體字,只有一個簡化的“聶”字。
據吳永松老人解釋:“故先妣”沒用“清”字,表明她是明末的一位王妃。“妣”是已故的母親。“吳門”暗指老太婆是蘇州人,蘇州古稱吳門,對外也可解釋為夫家姓吳。“聶”字當年沒有簡化,是吳家為隱蔽真情自造的字。陳圓圓本姓邢,后跟養母姓陳。邢有右耳,陳有左耳,“雙耳”代表邢和陳,一字雙意。“雙”的繁體“雙”上邊有兩個“佳”字,佳佳為好,花好月圓,暗喻“圓圓”。“位席”顯示她地位崇高,以女性而位居宗祠。十一個字連起來正好就是“明蘇州陳圓圓王妃之墓”。
對此,有關專家的解釋是:
第一,吳氏秘傳對雍正六年石碑文的解釋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馬家寨的后裔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自稱是吳三桂的后代。吳三桂歷來被認定是賣國賊,備受社會鄙視,公開承認是吳三桂的子孫,必然是出于一種親情;不然,又何必背此黑鍋?而且今巖下楊氏原來是追查吳三桂后裔的,只是未能查明上報朝廷;至今,吳、楊兩姓還有仇恨,互不往來。
第三,據長房十一世秘傳人吳永鵬講,陳圓圓等人從衡陽出發,沿沅水、龍鰲河而來到達木洞(馬家寨背后山中),在山麓鰲山寺隱居了一段時間,康熙二十四年(1685)才搬到馬家寨一帶的蘆葦地。為感謝和紀念軍師馬寶的大恩大德才取名馬家寨,讓子孫后代永不忘記。其實全寨姓吳,沒有一個姓馬。
馬寶墓的對聯是:“重壘土塋,人祖即己祖;復修石臺,若翁如吾翁。”也說明吳氏后代對馬寶的感恩之情。
第四,據吳氏相傳,陳圓圓晚年住天安寺(又名平西庵),留有御字簿、皇傘、大刀、金銀等物。所謂“御字簿”,即家史,與當地民間稱為“家譜”、“族譜”、“堂記”等,大不相同。秘傳“皇傘”,交給吳家世代保管,后其因家貧拿來當被子蓋而毀,見者不少。又金杯銀筷被吳家拿到野牛山親朋家收藏而失,被偷賣了。兩把大刀,一把九十六公斤,一把八十公斤,刀把有繡球,1958年當廢鐵賣了,知此事的人也不少。而且馬家寨吳氏男人個子高大,同吳三桂身體魁梧類似。有人說是基因所致。
難道陳圓圓真能親歷明末清初的改朝換代,吳三桂的反清稱帝而大難不死么?這可真是一個奇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