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 一票引來千層波(圖)
新的寨門
新的街頭
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4月1日,正式對外以每人60元的門票價格開始收費。這次收費舉動成為各界熱議話題——除了收費本身,更多人表達了對苗寨的發展與保護的思考。
有人批評有人“力挺”
這里所提到的門票,源于3月中旬雷山縣政府召開的一次新聞發布會,“經物價部門批準,從4月1日起對國內外游客收取每人100元的門票,同日起西江景區生態歌舞原則上實行每天兩場定時演出。在試收費第一年,每人收取60元。”
市民陳先生說,西江千戶苗寨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自然村落,之所以吸引了無數的游客,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原生態屬性。如果設卡收費,無異于把寨子里的人圈了起來,把寨子里的傳統文化圈了起來。“它是個景區,但它不是鋼筋混凝土修建起來的博物館。”
相對于反對的聲音,來自廣東的日語翻譯曾小姐則“力挺”收費行為。她說,1993年她與朋友到西江自駕游,當時的西江給了她很美好的印象。今年4月,她故地重游,發現游客比當時多了很多倍。“西江千戶苗寨是我國最大最典型的苗寨,游客紛至沓來,勢必破壞苗寨的原生態面貌。收費,可以限制游客數量,也可以合理地搞開發、搞保護。”
管理者稱收費有必要
在西江半山上的羊排村,農民畫家李玉福身著多袋褲,在吊腳樓上迎客。對于此次收費,他說,祖先遷徙至此,就是為了尋找自由,現在進寨需要門票,多了規矩會“讓人覺得怪怪的”。他說,由于旅游發展,鄰居親人間爭著拉客人,有了競爭,人情味開始淡薄了。
李玉福的手機里存著一個叫“苗王”的電話號碼,那就是當地的鼓藏頭唐守成。唐是當地小學的老師,他對景區收取門票表示贊同,但認為目前執行的每人60元的價格略高。讓唐擔心的是,現在,苗寨幾乎天天要進行歌舞表演,倘若真正的節日到來時,節日氣氛是否會被沖淡。
據西江景區管理局副局長石芳介紹,門票的收取是為了有效保護“天下西江,千戶苗寨”景區的各項資源,推進景區的健康和諧發展。門票收入主要用于景區資源的保護與發展,“有必要推行門票制度,也是為了保護文化遺產或者保護旅游景點的長久性。”
據了解,4月1日開始征收門票的當天,100多名游客進入西江苗寨,門票收入達到6800元。當天只是淡季里的一個平常天。
合理規避“千村一面”
如但博士所言,當地村民首先提出的問題就是:苗寨收取門票后,應對村民予以補貼。“以前游客很多,他們可以自由的來去,想住誰家住誰家。”一位村民說,收門票后,游客能不能像以前那樣多,都是直接影響他們收入的問題。
對此,景區管理局正在籌備一個補貼方案,簡單地說,就是哪戶人家對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得力,就獎勵哪家。具體地說,就是不破壞古老建筑,不流失古老工藝等。
和以前免費進西江相比,現在西江的不少街道潔凈了很多,有了正規的旅館、飯店、酒吧和購物商店。廣場上還有老人展示苗族手工藝,有民族歌舞表演,這些參與民族文化文藝展示的村民,都會得到一定金額補助。
新的發展模式,對當地的文化生態帶來的是良性的影響還是破壞,需以時日印證。但文紅說,這種文化變遷,正是西江景區管理局及相關各方亟需解決和引導的問題。
實際上,2008年11月,由貴州省文化廳、北京大學、同濟大學主辦、貴州省文物局承辦的“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80余位專家學者圍繞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展開了深度對話,試圖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對世界有一定借鑒意義的村落文化景觀保護之路。
中國國家文物局負責人曾在會上指出,一些地方在推進農村發展中,忽視原有鄉村特色和民族特色,拋棄自我傳統,盲目接受城市生活方式,使原有傳統文化特色大量消亡,不可避免地造成“千村一面”。他也說,日益飽和的旅游人數已對歷史文化村鎮提出極限挑戰,但一些地方不能統籌兼顧經營者、旅游者和當地居民三方的利益,往往會因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造成“旅游污染”。
貴州文化學者表示,沉睡千年的苗寨收取門票,對貴州少數民族文化體驗式旅游起到了示范作用。但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旅游發展,提升景區品位,這將是當地管理部門案頭最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