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大家都去從江看斗牛
從江縣的東朗、停洞、下江、丙妹、高增、雍里等鄉鎮的苗族、侗族有斗牛的習慣,俗稱“牛打架”。
從江苗、侗群眾喜斗牛,以之展示敬牛、愛牛、崇拜牛的民族特征,到農閑季節,每逢亥日,各村寨就牽牛到斗牛堂打架。廣泛流傳的斗牛活動,不但是苗、侗人民一項極富刺激味兒的娛樂活動,同時還通過這一傳統習俗,激勵村民養好耕牛,并借助斗牛不斷淘汰劣牛,選出精良的種牛,以便繁育出一代比一代強壯的耕牛來。
從江斗牛活動據說是從三國孔明南征時期開始,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民間流傳的《斗牛古詞》中唱道:“孔明天相號召娛樂,苗侗祖宗湊錢買牛,吹笙斗牛,樂而忘返。”據此可知,三國時期斗牛之風已經很盛行了。
斗牛一般一個村或一個自然寨養一頭,按戶輪流喂養,造牛圈,買牛和養牛費用,由全寨各戶分攤。他們重金買回,精心喂養,不讓耕田。五歲開始便縱其打架,敗罰勝獎,馴成斗牛。每遇比賽,半月前便加喂糯米粥、生雞蛋等,寨子喂出一頭獲獎牛王,乃全寨人的光榮。
斗牛前夜,主人們將斗牛洗刷干凈并喂以上等草料,鄰里鄉親送上肉魚煙酒,擺酒設宴,以表示鼓勵和祝賀。斗牛出寨前,主人為了讓牛提神壯膽,還喂它一些白酒,以增加牛的野性和運動的爆發力。牛進堂后,酒興發作,眼睛呈現血絲,顯得兇猛好斗。
斗牛當天,各村寨的男青年將牛牽到牛堂邊等候,由斗牛總指揮出鬮給各斗牛主人抽鬮,按1、2、3順序,確定誰跟誰為一對相斗,1和2為一對,3和4又為一對,以此類推。每對斗牛進堂時,鳴放三響鐵炮,以示歡迎斗牛和主人入場,也為牛場增添熱鬧氣氛。
比賽開始,兩牛在東西兩頭分別站立,隨著裁判哨音一響,牛主人放開韁繩,兩牛如離弦之箭向對方俯沖而去,只聽“碰”的一聲,牛頭相撞,斗牛開始。只見兩牛牛角相互頂抵,互不示弱。時而頂角,時而撞頭,時而拱起牛身,用前蹄相踢對方,你攻我守,各不相讓。此時,周圍觀眾搖旗吶喊,喝彩連天,場面激烈,扣人心弦。這時,勇敢的漢子紛紛圍上去,跟著斗牛的進退、磨身、轉圈,忽進忽退,叫人為之捏汗。經過幾回合的一番急戰,敗者倉皇逃離,而勝者乘勝追擊,隨著兩牛奔跑,圍觀的鄉親也唯恐斗牛傷人而避閃,整個斗牛場隨著牛的追逃而形成全場旋轉人流,場面極為壯觀。
在雙方相斗的過程中,由于牛的年齡、體格、喂養、環境等因素的差異,有的一碰即跑,有的能相持數分鐘或更長的時間。如若雙方勢均力敵,長時間不分輸贏的,待相持到一定的時候,雙方主人即用繩子將各自的牛的一只后腳套住,將牛拉散,不讓再打,避免牛傷。這種情況可不分輸贏或說雙方都是贏家。
斗牛場面十分慘烈,動人心魄,觀眾少則數百,多則數萬。一場斗牛過后,人們在回家路上或到了家里,都在議論這場斗牛的情況,哪個寨子的牛打得如何如何,哪一對又打得如何如何精彩等等,滔滔不絕,許久才能淡忘。
斗牛是力與血的碰撞,驚心動魄,形成了驚險、刺激、向上、取勝的良好氛圍,讓世代的苗、侗兒女通過斗牛的傳統競技活動,從中獲得了無窮的樂趣,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觀眾和中外游客。如今,斗牛比賽既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為客商提供了物資交流的商機,增加群眾的經濟收入。
(李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