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第一洞天-飛云崖(圖)
- 在線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聞熱線:8222000 投稿QQ:449315
- 時間:2010-6-28 12:16:16 來源:且蘭黃平-黃平縣人民政府網
貴州省黃平縣飛云崖,也稱飛云巖、東坡山、月潭、飛云洞。它位于黃平縣城東北12公里處,占地0.5平方公里。明清時,由北京至云南、貴州及鄰邦緬甸的古驛道從山門而過。景色秀麗,風景宜人,是貴州東線旅游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民族風情于一體的文化旅游勝地。
飛云崖建于明朝正統八年(1443年),經歷代增修擴建,形成一組別具特色的古建筑群。飛云崖先后贏得了“黔南第一奇境”、“黔南第一勝境”、“黔南第一洞天”、“黔南第一奇境”、“貴州第一名勝”的殊譽。所以王陽明先生在正德三年過飛云崖時,給飛云崖以很高的評價“天下之山聚于云貴、云貴之秀萃于斯崖。”
走進飛云崖,首先看到的是山門牌坊,牌坊為六柱五間三樓式單檐廡殿頂,該棟牌坊為光緒二十三年修建,工程還沒竣工就被大水沖塌,直到光緒三十年才完成,并保存至今。
牌坊明間自上而下依次塑有“雙鳳朝陽”、“八仙慶壽”、“二龍戲珠”圖案。在“飛云崖”豎額邊上塑有5條龍拱護。豎額兩旁為“天官賜!彼芟瘛V胁慷延小扒系谝欢刺臁睓M匾。這里的“黔南”指貴州。
牌坊中柱,有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黃平知州瞿鴻錫撰書的陰刻楷體72字長聯!暗ぱ吗┰伦o千年,竟幻作蓮花世界,聽流泉漱石響答鳴琴,蒼翠亦留人,知此間 固別有天地;南海茲云飛一片,賴重新竺國琳宮,況幾杵梵鐘撞醒塵夢,光明原覺物,統斯民而再拜神仙!贝沃鶎β摓椤案倧谋搪滹w,天際好隨神物去;不減壺峰秀,巖間定有羽人居!毕倒饩w三十年(1904年)黃平文人李承棟撰聯并書。
次間和稍間有很多雕塑,圖案蘊藏許多歷史、神話、傳說故事,塑像生動、寓意深遠。上面有鳳的稱為“雙鳳朝陽”,下面有龍的稱為“二龍戲珠”。按照傳統建制,龍居上,鳳在下。而飛云崖牌坊一反常規,這是因為當時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把握朝庭。飛云崖牌坊鳳居于上部,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二龍戲珠”下有九個塑像,中間端坐的是壽星,兩側各有4個塑像,稱“八仙慶壽”或“八仙賀壽!
西次間自上而下為“封侯掛印”(有印、猴)、“喜報頻傳”(有喜鵲、豹子)、“榴開百子”(百榴圖案)、“麒麟送子”(麒麟、桂子圖案)、“松鶴長春”(松、鶴圖、“呂布倒戈”、“黃忠請戰”、“王母慶壽”東次間自上而下為“三陽開泰”(三只綿羊、太陽圖)、“祿位高升”(鹿、笙圖)、“喜中三元”(喜鵲、三個桂圖)、“犀牛滾水”(犀牛),“春報平安”(鵪鶉圖)、“天門戲犬”、“孫師掛帥”、“醉打金枝”等圖案,形象夸張變形,拙樸可愛。
牌坊后為飛云崖牌廊,兩面墻嵌有明、清游人贊詠飛云崖的詩作所書刻的石碑16通,詩辭秀婉,書法遒麗。寫這些詩的作者,明代有竟陵派文學家鐘惺,貴州巡撫、贈太子少保鄧廷贊,貴州巡撫、文學家郭子章,兵部尚書張鏡心及貴州名賢、廣西右布政使周瑛等;清代有貴州巡撫、詩人田雯,貴州巡撫、《通志》主修閻興邦,著名詩人、經學家洪亮吉,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則徐,著名書法家、宋詩派杰出詩人何紹基等;還有享譽全國的明清貴州詩人謝三秀、吳中蕃、周起渭、鄭珍等。
林則徐在《飛云巖》七言古詩中開頭四句這樣寫道:“老云出山躡山魄,飛入九天化為石。天驚石破云倒垂,欻起懸巖一千尺”,描繪了飛云崖“勢若垂天之云”的奇形妙狀,筆力雄健,氣勢磅礴。詩人鄭珍久聞飛云崖盛譽,為一睹它的豐采,不惜繞道前來。他在《飛云巖》詩中寫道:“紆行五日為看此,所見乃過前所聞。”并為鄉邦貴州有此佳勝而慶幸道:“扶輿靈秀各有分,貴州得此一朵云!”對于貴州這朵奇絕的“云”,正如吳中蕃詩句所說:“誰能過此不停鞍?”貴州巡撫閻興邦在赴任途中游此,吟詠曰:“知是黔中第一奇,解鞍登眺暫忘疲。龍騰渤海鱗畢動,鵬運高天翼若垂。”飛云崖在詩人的眼里,就像東海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仙島那樣。周瑛詩云:“層巒迭嶂聳瓊樓,仿佛三山東海頭!睆堢R心詩驚嘆:“巨靈驅怪石,東海失蓬萊!睂Υ讼删嘲愕膭俚,又吸引著游人更進一層尋幽擇勝。
迎面是飛云崖唯一的一座道教建筑——皇經樓;式洏菫閱伍苤貥切绞侥緲嫿ㄖ,面闊3間,前帶單步廊。以前,樓上供奉有道教祖師太上老君牌位,香火不斷。樓下明間為通道,兩次間為道教用房。
月潭寺牌坊,修建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為六柱五間式磚質牌坊。是西方建筑文化與中國傳統建筑文傳交融的產物。
牌坊柱頭上分別塑有白象、青獅、麒麟,坊面塑有天官、八仙、童子,“琴棋書畫”等塑像。有“五福捧壽”、百吉、方勝、團壽、及龍、鳳、雙獅圖案。中柱楹聯為“此地有崇山,左竹右松饒雅趣;其門通徑,清風明月證禪心”,次柱楹聯為“大道東行,突入西天佛地;鴻恩此至,打開南國禪關。”
向北有長方形魚池,中間建有三孔連拱小橋。該魚池為清乾隆年間云貴總督康安捐資修建(其文《重修飛云巖觀音閣記》有記載),現存魚池為解放后維修。東面有小亭一座,叫“滴翠亭”,為單檐六角贊尖式建筑。亭前有陰刻篆書“縐云”(可讓游客先辯認)。
這里是飛云崖的主要景觀,由巖溶形成的巨大巖穴,狀如層云擁蓋,飛云崖也由此而得名。巖檐覆蓋整個階面,夏涼冬曖,晴雨無恙,置身于此,仿佛進入童話世界中的雕鏤殿堂。崖壁彎頂,石乳凝結,千態萬狀:或若猢猻嬉戲,或似鷹隼搏擊;或若丹鳳摶風歡舞,或似蒼龍騰云翥飛;或者虎豹,或似熊羆;或若蓮荷,或似荇藻;若峰房、若燕窩、若珠璣、若瓔珞、若怒濤澎湃、若水渦回旋,真是萬象森羅,異彩紛呈。更為奇者,崖檐邊際古柏一株,樹干粗巨,枝葉繁茂,而其下僅為薄脊巖層臨虛承托,且根穿石綻,致使二石分裂,勢欲即墜,望之目眩心駭,危險悸怖。然此險狀至少已出現百年之久:早在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詩人賀緒蕃就已有詠及此樹的詩句:“巖頂古柏亦奇絕,臨廁下陰何險危!老根騰起踏兩石,一石裂綻欹欲垂。”時至今日,此石此樹仍安然無恙,似乎“重力”在此已失去作用,可謂神奇之至。
這崖下古稱“普陀巖”,又稱“觀音洞”、“觀音殿”,以前曾立有千手觀音塑像,豐目慈祥,神采飄逸,金光燦爛,輝映層崖。巖壁,還刻有“觀世音”、“如登普陀”、“云中佛境”、“天然圣境”、“云停水立”、“望云”、“歸云”、“嶧峰小眺”等明、清摩崖。壁前,原豎有清果勇候楊芳所書“海上飛來”擘窠大字石碑,清《貴州通志》分修王木云 所撰《飛云巖志序》碑及清代權奸、文華殿大學士和珅詩碑等碑碣多通,可惜已被砸毀。現僅拼鑲得和珅殘碑1塊豎于原處,為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到云南查李侍堯貪污案時過飛云崖留下的六十四句詩及序文碑刻,和珅在此碑詩序中贊飛云崖為:“山贊 山元 怪石,嵌空玲瓏,如云下垂,如蛟起舞,又如青蚨萬朵,繚繞于煙霞紫翠間,疑神工鬼斧亦不能造此瑰異也。”
崖下接引閣倚崖而建,為重檐重樓歇山式木構閣樓。該建筑利用天然溶洞為上二樓通道,曲折盤旋登樓,饒有雅趣,使自然與人工巧妙結合,創意獨特。閣樓上原供有佛教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雕像。
接引閣前有小宮廳,為單檐硬山頂磚結構,是明清時供游覽官員,休息之所。東壁有陰文單體“清如”2個大字“清”字書為瓶狀,“如”字寫作如意形,取“清平如意”之意。兩側書有對聯:“借此談風月,何須論主賓!蔽鞅冢袝讹w云巖》詩屏條4幅,兩側對聯為:“此地有清泉怪石,其人如野鶴閑云!边@些題壁,都是飛云崖道人淡泊子自如氏和寺僧隨緣子海瀾氏之作。1938年,聞一多先生由長沙步行赴昆明途中游覽于此,并繪有此廳“速寫”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