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文博會開幕:走進文化產業的春天
光明日報報道 五月的深圳,氣候較之往年涼爽,遍布深圳的30多個會場周圍,隨時可見文博會的宣傳標語。
“現在,文博會的展位真是一位難求,許多省市的參展團每天都打電話來,要求增加展位。”深圳文改辦主任倪鶴琴這樣告訴記者——國家級、國際化、綜合性的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簡稱“文博會”),已連續成功舉辦五屆,我們期待5月14日至17日在深圳舉行的第六屆文博會再創新紀錄。
經過六年五屆的發展,文博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創辦初期頻受質疑的一座城市的文化產品展示臺,悄然成長為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一個展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最新成果的亮麗窗口。
看中國文化最前沿
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總經理葉建強告訴記者:文博會是對中國文化的集體檢閱和全方位展示,“中國文化從文博會走向世界,而世界也可以在這里了解當今的中國。”
深圳市文博辦主任尹昌龍博士說:“應當承認,過去我們國家的文化產業、文化的傳播方式和文化產品的交易方式都很落后。而深圳文博會的舉辦改變了這種狀況。它提供的平臺,不僅可以向世界展示和交易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最新成果,而且直接推動了中國的文化產業加速發展。”
文博會歷經六年五屆的發展,預示著中國文化產業的春天已經到來。
200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確立了“文化立市”戰略發展目標,率先在全國高舉起文化發展的旗幟,“文博會”應運而生。
如果說首屆文博會還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幼兒,那么第二屆文博會便已經是昂首起步的少年。數字最有說服力。首屆文博會共舉辦了60多個文化產業的博覽、交易、論壇、活動項目,有近700家企業參展,參觀文博會的總人數超過47.7萬人,700個文化產業融資項目中合同成交額達31.4億元人民幣。而第二屆文博會便冠名“中國”,參展企業達到了1071家,參展規模足足擴大了2.5倍,吸引了50萬以上觀眾入場。也是從這一屆開始,文博會明確了自身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使命。為中國文化產品搭建出口平臺,為推動中國文化產品出口找到新路。文博會著眼于推動中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以海外招商為重中之重,通過外交渠道、商協會渠道、專業機構代理、網站預登記和數據庫電郵,第二屆文博會吸引了來自海外46個國家和地區的專業觀眾3421人參會。
即將開幕的第六屆文博會上,全國31個省份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將全部參展。據初步統計,各級政府組團將帶來近3000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進入交易平臺。八大展館吸引了1797家政府組團、機構和企業參展,一大批龍頭文化企業、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文化產業30強企業將亮相文博會,應邀參會的海外采購商已達10680人,分別來自英國、法國、德國等65個國家和地區。展示交易內容涵蓋了九大文化產業內容,按照產品分為86類,十多萬種展品。世界各國友人在文博會上,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不再是僅僅停留在秦磚漢瓦、故宮長城、蘇州刺繡、滿漢全席上。來自澳門的創意設計作品、湖南的動漫產品、北京的影視作品、深圳的動漫游戲等,都將在這里一展風采。它們都是中國近年來最前沿的文化產業發展成果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拳頭產品”。
透過文博會,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足跡。
深圳社科院院長樂正對記者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硬實力有了很大發展,能否盡快推動軟實力的提升受到舉國上下廣泛關注。而文化產業是國家軟實力的關鍵部分。文博會正是適應了這種時代發展趨勢產生的一個新事物。深圳的文博會一屆比一屆辦得好,去年深圳的文化產業在金融危機中更是逆市飛揚,說明了文化產業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也展示出文博會的前景越來越光明。”
促文化產業再提速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曲建博士對記者說:文博會開創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模式。以前一提文化,都是“文化事業”。文博會舉辦以后,“文化產業”、“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產品交易”等成了熱門詞和熱門話題。文博會舉辦后,文化產業就從制造業中剝離出來,成了一個獨立的、新興的和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興產業。
的確如此,在文博會舉辦前,中國的文化產品更多的是作為藝術品呈現在各個展會上和觀眾面前。而文博會的舉辦,卻讓文化產品借助市場機制的活力,進入了交易領域。每屆文博會,舉辦方都在“交易”二字上努力做足文章。深圳文博會舉辦之初就定位于文化產業成果的展示與交易,旨在推動中國每年成千上萬項文化產品轉化為生產力。首屆文博會的成功不只表現在31.4億元的合同成交額,更深刻的意義在于它向全國提供了文化產業發展可資借鑒的方向,徹底攪動了中國文化產業領域的一池春水。
深圳文博會以點對點招商的方式,每年吸引來逾萬專業買家。經過6年的運作,其國家級、國際化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品牌已初步建立。5屆文博會累計成交2700多億元人民幣,從首屆356.86億元躍升至第五屆文博會880.69億元,成交額快速增長。
在文博會的推動下,2009年11月,深圳掛牌成立了文化產權交易所,為文化與資本的對接搭起了文化產權交易平臺、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文化企業孵化加速平臺、文化產權登記托管平臺等四大平臺。書畫、陶瓷、玉石、絲綢等藝術品,可在這里交易;文學、影視、設計等作品版權,將在這里轉讓;文化產品期貨、藝術品權益證、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等類證券化產品,也能在這里交易。文交所的成立,使深圳又有了一個永不落幕的“文博會”。
“深圳在推進文化與市場對接、文化與科技對接、文化與資本對接上,都取得了突破”,在文交所掛牌儀式上,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劉玉珠對深圳文化產業發展特色給予的簡要論述,被認為是對文博會作用的點睛之筆。
讓文化產業結構科學化
深圳大學城市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達志教授說:“深圳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發展,經濟發展結構有了很大變化,第三產業超過了70%。這說明深圳發展動力的構成由資本驅動型在向創新驅動型轉變。在這個產業結構和發展動力轉變的背后,文博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的確如此,近兩年,當全球經濟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進入低潮的時候,深圳以及整個中國的文化產業卻成為經濟寒冬里的報春花,逆市飛揚。
據統計,2008年—2009年,北京、上海、廣東、云南、湖南、深圳等省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成為當地經濟的支柱產業。湖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1.4%上升到2008年的5.1%。云南省200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300億元,占GDP比重為5.8%。近5年來,深圳市文化產業增加值以年均約20%的速度增長,占全市GDP比重約7%。
而即將舉辦的第六屆文博會,就是展示中國文化產業進入新時代的最亮麗的窗口。“觀眾將可以在這里感受到文化產品從思想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的環環相扣的整個產業鏈。”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宣傳部副部長孫思說。
深圳作為文博會的舉辦地,其文化產業發展令人贊嘆。深圳文改辦主任倪鶴琴認為,文博會不僅改變了深圳的產業結構,而且大力拉動了深圳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
專家預測,到“十二五”期末,我國文化產業結構將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學,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多彩,文化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更加健全,文化市場秩序更加規范,文化產業發展保障體系更加完備,文化產業整體影響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涌現一批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文化精品,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演藝、動漫、游戲等行業的發展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基本扭轉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逆差狀況,顯著提高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