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導 讓文化成為惠民工程
南昌日報評論 文化生活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市民生活水平、幸福指數的重要標準。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文化同樣也是為了人民。只有抓住這一點,通過政府主導,把文化建設工程打造成為一項惠民工程,文化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有群眾基礎,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全市上下要認真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針對文化體制改革所作出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堅持政府主導,加大投入力度,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讓文化成為惠民工程,首先就得強化政府在文化設施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不斷加大政府在文化基礎建設中的投入,夯實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礎。沒有過硬的文化基礎設施,“文化惠民”便沒有了載體,就是一句空話。以電影院為例,幾年前,整個南昌市一共只有“一個半”電影院,陳舊的設施根本吸引不來觀眾。近年來,南昌市大力加大文化招商引資力度,先后引進了萬達影城、中影影城等多家五星級影城,改造升級了百花洲電影院等傳統電影院,超大而清晰的畫面、逼真的音響效果重新把市民從家中的DVD旁拉回了電影院,南昌市民終于可以和其他大城市市民一樣享受到一場場電影盛宴。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公共文化設施投入大,更多地強調服務百姓,就必須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所以這一塊我們必須以政府加大投入為主。據不完全統計,近4年來,南昌財政在這方面的投入就不下20億元,建設了一系列的文化廣場、文化風景,開發建設了大批歷史文化景點。如今,一批過硬的文化基礎設施已經成為了市民開展各種文化休閑活動的主陣地,群眾文化活動多姿多彩。
讓文化成為惠民工程,我們還必須十分注重強化政府在培育市民文化生活習慣中的主導作用,將群眾引進文化生活的大門。文化惠民,不僅僅是建幾座電影院、改造幾個市民休閑廣場,開發一批文化景點等硬件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養成市民各種文化生活習慣,通過前期政府埋單,將一些原本文化生活貧乏的市民引進門,讓他們親身體驗文化生活的精彩。對于南昌來說,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幾年前,南昌的各種明星演唱會場場爆滿,但一些高雅藝術,如鋼琴演奏會、交響樂演奏會等卻門可羅雀,以至于后來高雅藝術團都不愿意進入南昌的文化市場。以市場經濟學來分析,這一現象好像是明星大腕受追捧,高雅藝術沒有市場。其實深入分析以后,發現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老百姓根本就沒有接觸過高雅藝術,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去欣賞。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政府埋單將群眾領進門,教會他們如何欣賞。近年來,南昌市基本上一個月會舉辦兩場高雅藝術演出。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南昌通過與駐昌高校合作,讓高校藝術團走出校園進行巡回演出,一方面讓他們有了更多的演出實踐,一方面又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真正讓高校藝術團實現了墻內開花墻外香。在操作中,政府不要群眾花錢買票,演出前在報紙上登個公告,告訴市民可以憑身份證去領票。通過政府埋單領進門,通過不斷的傳遞、灌輸、培養,如今許多南昌市民都懂得該如何欣賞高雅藝術,什么時候該起立,什么時候該鼓掌,什么時候不能講話。如今,南昌只要有高雅藝術晚會,場場爆滿,高雅藝術對市民的吸引力已經不亞于明星演唱會。
發展文化,不是為一小部分人服務的,更不是作秀,發展文化是要讓普通老百姓也能享受文化盛宴。通過政府主導,南昌將文化建設工程真正辦成了文化惠民工程。乍一看來,南昌財政在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很多人懷疑,就南昌目前的財政狀況來說,這一政策能夠延續下去嗎?而南昌這幾年來的實踐證明,完全可以。因為,從長遠來看,政府主導,埋單文化建設,不僅讓群眾享受到了文化發展成果,更培育了文化消費市場。如今,南昌的文化經濟已經開始騰飛:原來不看電影的,走進了新建的電影院;沒聽過交響樂的,走進了演奏廳……南昌市近幾年的相關統計數據,充分體現了文化消費市場的快速增長:2004年,年人均文化消費為299.3元,到了2008年,這個數字增長了1.7倍,一躍為794.5元。近年來南昌文化消費市場的勃興,在電影院里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南昌萬達影城2006年11月落戶南昌,2007年就取得了2200萬元票房的好成績;今年的票房收入將突破4000萬元。
發展文化經濟,提高文化軟實力,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時代潮流,是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通過前期實踐,南昌已經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建設文化大市、文化強市的科學之路,即牢牢堅持“發展文化為了人民”的理念,堅持政府主導,讓文化成為惠民工程,在這一過程中培育出市民的文化消費習慣,拉動文化消費,繁榮文化經濟。今后,我們要繼續堅持這一文化發展理念,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推動文化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南昌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