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青紅豆最相思
在黎平采擷相思紅豆,一個不小心,就容易被漫山遍野的紅豆杉所誤導。
每次從紅豆杉的枝葉間摘下幾顆紅豆,都覺得這些捏在手里軟乎乎、滿是鮮紅漿汁的奇怪植物,不太像我詩意之中想象的那種可以悉心珍藏,可以饋贈給心上人兒的相思之物,全然與唐代大詩人王維“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一詩中的情景不符。依我個人暗自的思忖,詩中的“南國紅豆”應該是堅硬圓潤,絢麗如熱血噴灑的紅色瑪瑙,璀璨并且剔透玲瓏。既然是豆科,就應該有豆莢,紅豆杉結出來的紅豆沒有豆莢,又不能長久保存,那絕對不會是古代少男少女們寄托相思之情的相思紅豆。
走進2010年的晴朗的天空,我從國家級森林公園太平山轉到了街道最長的侗族村落——黎平縣德順鄉地青村,在地青侗寨旁邊翠綠的斜坡上,我終于看到了真正的南國紅豆樹,也終于撿拾到了真正的南國紅豆。
那天,我隨同黎平十二位仍然還在堅持讀書、寫文章的墨客一起闖進地青的時候,已經是日掛中天的正午時分,冬末的太陽雖然明媚,但并不炎熱,熱火火的卻是村里的幾位負責人,寨老、以及那些能歌善舞的侗族青年男女們。剛走出車門,他們就擁著我們步入了早已備好的宴席。席間擺設的全都是侗味極濃的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食品。主打菜肴鵝肉火鍋是侗民自家喂養的鵝,腌魚和鮮魚是自家稻田喂養的田鯉。據鄉里的胡主任介紹,地青的腌魚早在60年前就馳名一方了,夾一筷入口,果然是酸、辣、甜、咸剛好適口,還有一種油煎過后的回香。除了魚和鵝肉,就是侗族人待客的特色菜肴血紅、牛癟和腌肉,此外還有薇菜,水芹等幾道野生炒菜,滿滿的兩大桌,看到和聞到這色、香、鮮、味、形俱佳的美味佳肴,我們的食欲大增,再加上侗家主人的熱情款待,我們一掃往日的斯文,大快朵頤起來,老攝影師高興地說,今天我食欲真好,吃了兩碗飯,現在還要加一個蛋,至此,老攝師有了一個“加蛋哥”的雅號。
酒過三巡,兩位頭裹藏青色頭帕,身穿藏青色家織布裙衫,頸項和手腕都佩戴銀首飾的侗家妹就唱起了《敬酒歌》!@些年來,我一直被浸泡在清泉般閃爍的侗族大歌之中,《蟬之歌》、《尚重琵琶歌》、《洪州琵琶歌》、還有《迎賓攔路敬酒歌》,均爛熟于耳。這時候乍一聽到這地青的《敬酒歌》,耳目間頓覺為之而感到一新;地青的《敬酒歌》與我早已聽熟了的侗族歌曲略有些兒不同!獊碜蕴旎[般的多聲部《侗族大歌》高低錯落,是人與自然的和聲;《尚重琵琶歌》及《龍額河歌》溫婉深情,有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洪州琵琶歌》音質特別,獨具特色,如泣如訴,被譽為東方的美聲唱法。而地青的《敬酒歌》也好,《琵琶歌》也好,都明快,都清亮,有如滿月的湖面擊起的波光,有如蔚藍的天空掠過云雀的歡叫,還有就是讓人聽起來韻味飽滿,神采飛揚。正當我們聽得如癡如醉的時候,歌聲嘎然而止,緊接著就是所有在場的人們的縱情歡呼“應吧!嗬!撼吧!嗬!幼吧!嗬!”。喧嘯之聲沖出木屋,穿過鼓樓,回蕩在幽長的深山大谷之中,回蕩在2010年的第二個明朗朗的天地之間,客人根本就沒有理由拒絕這盛滿了歡歌笑語、盛滿了滿腔熱情和蕩氣回腸的大碗酒。客人也根本沒有理由不瘋狂不沉醉。醉酒的人也醉了,不醉酒的人也醉了,如此火火的場面,怎么會不叫人沉醉呢?
說是心已醉,其實也不醉。酒已經是興盡,地青的侗族文化與黎平文化人結下的文化情緣卻猶自未了。我們手拉著手兒肩并著肩,沿著曲曲折折的小溪,一家一戶的走門子竄寨子,那些古老的吊腳木樓被我們奔放的腳步踩得吱呀吱呀的,那些用原生態杉木疙瘩鑲嵌的門房被我們撫摸得光滑锃亮,那些長滿老繭的大手握得我們的手也酸疼心也酸疼。在那古老的鼓樓里,侗家寨老深沉地為我們講述地青那些古老而感人的故事。在那翠綠的山坳上,侗家的小帥哥們又特意為我們敲響了心愛的土琵琶,侗家的靚妹妹又為我們唱起了動人的歌謠。琵琶聲聲,侗歌悠悠。歌聲和琵琶旋律就像今日的敬酒歌一樣,就這么執著而一往情深的伴隨著我們。一直跟隨著我們的還有那些天真而可愛的侗家娃,當我們的鏡頭掃向他們的時候,他們就像受驚的小山兔一樣,羞赧地躲到大樹后面去了。然后又從大樹后面悄悄地探出小腦袋,好奇地窺視著我們。我們拿出糖果,他們跑得更遠,寨上的侗家姑娘微笑著從我們手中接過糖果,用侗語一聲呼喚,那些可愛的孩子蜂擁而上,侗家姑娘手里的糖果便被劫掠一空,我們大家都忍不住開心地笑了。
在地青的的山坳上,自然的風,把我們和侗家帥哥美女的歡歌笑語,搖曳成漫山遍野的綠意;斑駁的太陽光線,把我們與侗族老少爺們兒的深情厚誼,全部都拋灑在深邃的林莽中。我們的踩歌舞是在地青的山坳上跳起來的。在這大自然的天然舞池中,一個美麗的侗妹一邊拉著我的手翩翩然起舞,邊神秘地告訴我,說地青生長著一種漢族大哥哥和漢族大姐姐最喜愛的東西。牽著我另一邊手起舞的胡主任接過話茬:那就是真正的南國紅豆。我不以為然,又猛然覺悟,胡主任話中有話。∧且馑季褪俏铱吹降募t豆全都是偽紅豆了。我半信半疑地回環四顧,四周圍全是枝柯如鐵的千年古樹,有我認識的松杉,也有我不認識的樹木,可我卻看不見那顆從唐詩宋詞里蹦出來的南國紅豆,包括我熟識的紅豆杉。善解人意的侗妹子一下子就看出了我的疑慮。她莞爾一笑,說別急,待會兒,滿地青的紅豆顆顆都會屬于你的••••••
踩歌堂后,侗妹子就拉著我的手,走上山嶺的步道。從修葺得如此工整的、曲曲折折的步道,看得出地青侗人的心思,他們是在用心打造地青的民族文化旅游。侗妹子告訴我,對面山梁子上也修了同樣的步道,兩邊山嶺的步道和寨子一樣長。那么,地青侗寨分布在約5里的山谷中,兩邊山嶺的步道應該要超過10里啦。透過茂密的山林看地青,時隱時現,撲朔迷離,的確別是一般韻味。
“你看,那是什么?”。侗妹子拉住了我,指著身邊的一棵郁郁蔥蔥的綠樹。哇,我看見了,密密匝匝的葉子中間,綴滿了細碎的,星星點點的紅瑪瑙,哦!那就是我心馳神往的、真真實實的的南國紅豆了。這兩棵南國紅豆樹生長在地青侗寨中心地帶旁邊的斜坡上。這兩棵紅豆樹象兩個忠誠的衛士,分別佇立在一個小山沖口,這蒼勁而繁茂的大樹,很有些向大榕樹,但根系卻沒有象大榕樹那樣盤根接錯,枝葉亦沒有大榕樹那樣閃得寬。據我看來,這南國的紅豆樹,更有些象楊梅樹,但樹冠又比楊梅樹閃得寬些兒。從后面趕上來的村長一邊看我搶拍鏡頭,一邊向我介紹,地青的紅豆樹一年四季都不落葉子,一年四季都掛著紅豆。這我相信,因為這一天是2010年的元月2日下午,按舊歷仍然還是2009年的冬季,只是在地青,兩面青山,極難看出冬天的冷落蕭疏,再加上這一天風和日暖,恍若春天真的已經來臨。而眼前的紅豆樹則格外的生機盎然,滿枝的紅豆在綻開的豆莢上熠熠生輝,文友們都在小心翼翼的撿拾落到地面的紅豆?磥恚粌H是唐代的文人墨客珍愛這相思的紅豆,千年的風霜以后,今天的我們,不是還在重復昨天的故事么?村長還告訴我,象這樣古老的紅豆樹,地青還有兩百多兜,分布面積達500于平方米。并且,這紅豆落到地上,又可以生根發芽長葉呢,只是要長成大樹則需要漫長的歲月。
看過紅豆樹,已經是夕陽西下,主人們見實在是留不住客人們了,就讓侗族姑娘們唱起了留客歌,見客人去意已堅,就把攔路酒改為了踐行酒。依依作別地青,依依作別了好客的主人,文友們都收獲了或多或少的紅豆,唯獨我一無所獲,小魚兒卻稱撿到了九十九顆,但不知究竟送給哪一個?當她得知我一顆紅豆都沒有撿到,就從她那九十九顆紅豆中選出最紅最大最圓潤最飽滿的九顆紅豆送給了我。其實在地青,我已經收獲太多太多。我得到的不僅僅只是小魚兒送給我的九顆紅豆和她的情誼,我真得到的正如領我去看紅豆的侗妹子所說的,地青的紅豆,顆顆都已經屬于了我
我在地青撿到的東西,要比紅豆多得多。(黃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