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白鷺
本港訊 (龍全斌)借集中項目驗收契機,在春暖花開季節,我有幸跑遍麻江縣村村寨寨,山山水水。我到過高山流水、若置云天之外的世外桃園壩芒甕址;到過奇險峻秀、避居一隅卻不失車輛流連的宣威黃鶯;到過峰回路轉、遠離塵世紛擾潔凈如蓮的谷硐翁牛……連日奔波不息,雖肩負使命,但嫵媚的春光下鳥語花香、鶯歌燕舞和著濃濃的泥土芳香,使理應困倦的我每天都被鮮奇的事物感染著,浸潤著。于是,從景陽出發,重復著每天顛簸顫抖的崎嶇山路,向遠處的汪上、汪下組駛去。
車身隨著綠色包裹著的山體及與山路平行延伸的河水蜿蜒前行。山,高入云天不見頂;水,置于澗底不見形。漸漸地,水從幽深而雋秀的深谷中漫延開來,其澄澈無暇和柔美身姿盡收眼底。她們或涓涓細流,或叮咚垂滴,或一汪如鏡……峰回水轉,悠悠潺潺地順著山勢地勢奔流而去。四圍的青山被綠樹紅花覆蓋得嚴嚴實實,黃土地的印象在這里遠離了人們的視線。不知緣于這樣的青山,才依附著婀娜多姿的碧水;還是這方碧水,才籍靠著蒼翠欲滴的青山,它們遠離紅塵,相依相伴,日夜奏響著遠古而美麗的愛情絕唱。
正如癡如醉置身于青山綠水間,突聽路邊的灌木叢中“撲撲”作響,繼而有幾絲“白云”從樹縫中悠然地飄了出來,在車身前盤旋了一下,向河邊展翅飛去,呵,原來是白鷺,在我生命里消失了幾十年的白色精靈!
鐫刻在兒時印象里的白鷺漸漸地清晰起來:小時候,我們村頭那排如衛兵值勤、高入云天的古楓樹上,生活著無數可愛的白鷺。每當小伙伴們躺在楓樹下的草坪上,閑看天上云卷云舒,尋找純潔而瑰麗的夢時,惟有樹上集聚著的白鷺能與白云堪比:通體乳白色的羽毛,淡黃色的尖長嘴,烏黑而舒展的長腳……可好景不長,那個年代處于溫飽線上掙扎的人們,千方百計對它們進行瘋狂的圍劫和殺戮,家家藏獵槍,戶戶有槍手,白鷺的命運就是人們桌上的美味佳肴。盡管如此,它們仍然在這里和睦相處,繁衍生息,避難時如一片白云向遠方叢林快速轉移,過一會又像一縷炊煙輕輕徐來,古楓樹已成為它們永恒的牽掛。也不知過了多久,村頭那排衛兵護寨般的楓樹也秉承著白鷺一樣的命運,被人們無情地扼殺了,幸存下來的幾棵也枯骨散盡,春光燦爛時僅有幾片嫩芽在斷梢上羞澀的打著朵兒。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使失去家園的白鷺也就消聲匿跡,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這幾只白鷺在空中盤旋著,時兒輕點在靜靜流淌的碧水中,撥起一陣漣漪,層層地向四圍青山漫去,驚起了棲息于叢林中的同伴,它們像跳躍著的水花,調皮地拋射出來,繡在了河邊萋萋碧毯上,這“碧毯白花”與近處低頭瘋狂咀嚼的馬兒相映成趣,草叢中幾個注目水里生靈的垂釣者也對它們視若罔聞……
欣賞著眼前這幅以白鷺為主角的恬靜和諧的中國山水畫,我似乎明白了什么:山不孤獨水孤獨,所以水繞著山;夢不孤獨心孤獨,所以夢把心牽住;樹不孤獨鳥孤獨,所以鳥在樹上住。因此,我們不能讓水孤獨,不能讓心孤獨,更不能讓鳥孤獨。以前,人們為擺脫饑餓而瘋狂破壞生態環境,結果各種百年難遇的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人類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在信息高速公路時代的今天,我們應該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家園,栽下梧桐引鳳凰,形成生態良好、景觀優美、植物豐富、清新舒適的人居環境,讓綠色回歸自然,讓生物繁衍生息,祖國大地就一定會聚富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