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自治州民族醫藥產業發展快勢頭好
日前,記者從在黔東南州召開的“全國第八屆天然藥物資源學術研討會”上獲悉,為了挖掘民族民間醫藥資源,保護、傳承和創新苗藥、侗藥等民族民間醫藥,近年來,黔東南自治州把中藥民族藥產業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科學謀劃,中藥民族藥產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據介紹,黔東南州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濕潤的氣候孕育了豐富的中藥材資源。據中藥普查表明,黔東南州中藥資源共2799種(其中植物藥2680種,動物藥107種,礦物藥12種),大宗藥材總蘊藏量為1080萬噸(其中植物藥116萬噸,動物藥467萬噸,礦物藥964萬噸),藥物總數占全國已知藥物種數的23.5﹪,占我省已知藥物種數的66.2﹪,是全國和全省道地藥材主產區,全國統一普查的363種重點品種黔東南占有328種。被譽為“天然藥庫”。
苗藥、侗藥等民族醫藥是優秀的寶貴財富,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苗藥三千,單方八百”的民族民間醫藥體系,《侗族醫學》、《苗族醫學》等理論更是為民族醫藥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涌現出一批優秀的民族民間醫生。
黔東南中藥材資源主要以茯苓、何首烏、天麻、半夏、桔梗、百合等最為聞名,其中“雷公山百合粉”為歷史上進貢的山珍;半夏在日本享有免檢的殊榮;桔梗被列為了貴州十大名藥;茯苓獲得了國家外經貿部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此外,頭花蓼于2005年通過了國家GAP認證,成為了全國通過認證的第一個苗族藥種。
目前,黔東南州在凱里市建成了全國第一個苗族、侗族藥物標本庫,收集標本2300余種1.2萬份,全州投入中藥民族藥產業發展資金6000萬元,中藥民族藥種植總面積27.4萬畝,全州有民族藥研究機構8家,在治療“風濕、類風濕、高血壓、結核、胃病等疾病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和作用,以其獨特的療效在現代民族醫學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