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少數民族醫藥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當今中國,隨著經濟迅猛發展,少數民族醫藥異軍突起已是不爭的事實,并在中國藥品企業中占有一席之地,而黔東南少數民族醫藥雖然也有一些發展,但和其他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是什么原因呢?當然有經濟、歷史、地理的客觀原因,這里就不細說了。
我們就以苗藥來說,難道苗藥的藥效和品質不如他們?非也,可以說只有藏藥才有一比。為什么這么說呢?從苗族的歷史來看,苗族是一個遷徙的民族,在上千年從北到南遷徙過程中,苗族人民償百草,經過長期實踐和積累掌握了許多中草藥的獨特藥性和用途(這也是其他民族無法相比的)。在苗族的眼中,所有野生植物都是藥,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它的用途而已(正因為如此所有野生植物都是苗族崇拜的對象)。也正因為遷徙,苗族在邊遷徙邊分支,所以沒有形成完整的醫藥體系。又因為少數掌握苗藥知識的人秉承傳子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族規家規,使許多掌握特效秘方的苗族草醫不為人知甚至被誤解,過去的苗藥苗醫基本屬于散兵游勇狀態,也就不為外面世界所認知。
我們應該知道,沒有土生土長的本地企業的發展,經濟是很難有所作為的。第二自身體制的問題(本地苗族藥業都掌握幾個或十幾個秘方,麻雀雖小五臟具全,大家互不溝通,甚至互相競爭,有點軍閥混戰的味道。在中國經濟急速轉軌并對藥品實行GMP認證的今天,沒有雄厚的資金和一定數量獨特產品,說本地藥業發展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第三,銷售渠道的僵硬和不暢通。由于苗藥基本沒有經過GMP認證。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黔東南地區雨后春筍般冒出一些小型苗藥企業,但是過了十多年,有一些已經消聲滅跡。也有的得到一些發展(也僅是作坊式),但是和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藥業相比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人家已經是上億甚至上十億的固定資產)。原因就是缺乏政府的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政府主要發展旅游業和資源型礦業并對一些外來企業實行政策優惠,所謂代理也只不過偷偷摸摸銷售,這是不會有怎么好效果的。
綜上所述,只有對癥下藥。首先政府在資金政策優惠方面對少數民族藥業給以一定傾斜,并在政府的主導或行業內部協商的情況下,把一些小的企業合資合股,讓資金和技術有效結合,形成幾個上規模的龍頭企業(避免不必要的無序競爭),并利用政府的有效資源爭取通過GMP認證,另外在銷售上不要生搬硬套別人的東西。廣開門路,只要你是拿來賣,不是自己用,那怕是要一份我也按批發價賣給你,這樣所有人都可以是你的銷售員(國內許多知名企業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人人都在為你做免費廣告,當然在資金雄厚時還是要上中央電視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