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民族醫藥的概況
苗藥(資料圖)
民族醫藥有著自己獨特的醫療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我國傳統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份。黔東南地區溫熱多雨,氣候條件優越,土地肥沃,植物生長茂盛,為居住在這里的苗族、侗族等各民族人民提供并積累了利用當地資源強身治病的知識,逐步形成了自己特色的醫藥文化。苗族、侗族醫藥是苗族、侗族人民長期應用天然藥物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
黔東南民族醫藥在歷史上的貢獻
黔東南州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醫藥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性,民族醫藥長期以來為各族人民的身體健康和民族的生存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它是黔東南醫藥衛生事業的一大特點。
明朝(公元1368年)以前,黔東南的苗族、侗族等民族醫藥無史料記載,從明朝開始出現了家傳苗醫和侗醫。清代咸豐年間,苗族醫生潘告賒里姜(黃平縣黃飄人)就在苗族領袖張秀眉領導的苗族起義軍中隨軍服務!独杵礁尽酚涊d:“黎平治婦男大小病,山中所采葉,俗名草藥,亦頗有效”;“明洪武十一年,黎平吳勉(侗族)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他的母親娘化就在軍中行醫”;明洪武年間,侗醫王崇景、潘包老喬就在劍河縣的大廣、小廣、南明一帶行醫;清乾隆四十三年至民國十二年,從江縣侗醫潘文賢家四代行醫,創立了下腹部切開膀胱取石術及提煉治療頸淋巴結核的藥粉與膏藥。
直至民國時期,我州廣大民族地區,仍缺乏西醫和中醫,人們生病之后,只有求救于民族醫生,民族醫藥就成為當地群眾診治疾病的主要醫藥力量。如劍河的久仰、南明地區,解放前有9000多人口,有職業民族醫30余人,近百人的業余民族醫生(達到每千人中有1.4個民族醫生服務),而這些民族民間醫生絕大部分不索取報酬,即使是以行醫為職業的醫生,所得報酬也是隨病家給多得多,給少得少,從不計較,一如繼往地為廣大群眾健康事業服務和奉獻。這些都說明了在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的歲月中,我州廣大的少數民族群眾治病全靠自己的醫藥,那些活躍在廣大民族地區的民族醫,幾乎承擔了本地區全部醫療任務,為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黔東南民族醫藥資源
(一)藥材資源
黔東南山多、水多、森林植被多,藥材資源十分豐富。經過多年的調查整理,已知境內的藥用物種2800余種,其中藥用植物2656種,占全國藥用植物物種的23.8%;占全省藥用植物物種的66.9%。其中已知苗族藥物800余種,侗族藥物700多種,珍稀瀕危藥用物種76種。
(二)民族醫藥人員資源
黔東南長期以來交通閉塞,文化不發達,生產生活方式落后,瘴癘疫毒困擾,廣大農村缺乏醫藥,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安全,各族同胞為了生存繁衍永不停息地同自然災害和疾病作斗爭,造就了一代一代民族民間醫藥人員,這些不講報酬的醫生,在長期同疾病斗爭的實踐中,創立了許多寶貴的,安全的,療效好的治法和藥方,通過口傳耳授,師帶徒,家傳或家族相傳等不同方式,傳承延用,不斷創新,經久不衰。據各縣志資料記載,黔東南州建國前就有不少民族醫生活躍在全州各地。建國后,1958年5月16日全州召開首次中醫、民族民間醫藥代表會議,出席會議的代表336人,獻出單方、驗方、秘方1212個,會上統計全州有中醫、民族民間醫2244人。1960年9月州衛生科學研究所對雷公山中草藥資源分布、品種、產量進行調查的同時,從當地民族民間調查搜集到單、驗、秘方20600個(遺憾的是以上資料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付之一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全州范圍內對民族民間醫藥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的調查。根據十一個縣調查結果統計,當時有民族醫生(含有一技之長人員)3969人,專業行醫的有2018人,其余的均為業余行醫或兼業行醫,這部分行醫者大多數為農民。(以上數據為1983年7月底統計數)。二十多年過去了,根據各縣情況測算分析,現在散在于黔東南州廣大農村和城鎮中行醫的民族民間醫生仍不低于4000人以上。
(三)民族醫藥方資源
黔東南州民族醫藥資源,除藥材和醫藥人員資源外,還有大量散在于各民族民間的藥方,州民族醫藥研究所經過二十多年搜集、調查,現在收集到民族醫藥書稿(手稿、抄寫稿)四十多卷本,單驗秘方三萬多個,這些藥方中有的是傳承延用幾代人的有效秘方,有的是治療當今疑難頑癥的安全有效秘方。如治療骨髓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用于降血脂、降血壓,預防心腦血管硬化,治療血癌,各種腫瘤、癲癇、精神病、骨折、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疑難病的藥方,這些寶貴的民族醫藥方集,絕大多數具有很高研究開發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