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北侗大寨--報京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鎮遠,有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它位于縣城南端39公里,居住著近456戶、2358名侗族同胞,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這就是中國最大的北侗大寨——報京。
報京坐北向南,青山環抱,古樹參天,氣候宜人。形成“坡中有霧,霧中有樹,樹中有屋,屋中有鳥”人與自然高度和諧居住環境。由于保存濃郁的民族風情及傳統的民俗文化和奇特的民族節日,許多中外游客、專家學者紛至沓來,參觀游覽、科研考察。這里的房屋造型和用途別具一格,保留傳統干欄式風格和用途。在追求越洋越好的今天,不少地方洋房拔地而起,傳統木房越來越少,木房面臨消失。而該地仍保存清一色木房,并且是傳統的干欄式房屋造型。房屋依山就勢,鱗次櫛比,次第升高,富有個性,最具特色,實為山區坡地房屋建筑的一支奇葩,也是侗式傳統建筑的一個縮影。修建干欄式木房,不僅外形精美,而且講求力學。它是中國傳統建筑完美的一個典范。在房屋用途上,侗族祖先采“人住上,畜在下”的方法,可謂別具一格。這樣既有效地節省土地和木料,又起到防止偷盜牲畜的作用,還可防潮避鼠、防蛇御獸,一舉多得,侗族人民何等聰明!一寨多姓,和睦相處,實屬罕見。在農村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絕大多數以姓而居,以姓氏取地名,屢見不鮮。報京則納百家姓而居,既有吉祥如意的龍姓、能文能武的劉姓,也有方案完美的周姓,此外,還有田、邰、李等姓氏。眾姓相約:寨子內部,不論姓氏,視為一家,親如兄妹,報京的周、龍、李、田姓互不通婚。這一良風優俗,從一個角度有效地避免了近親結婚。眾姓長期和睦相處,在農村特別是邊遠的地方,實為少見。報京不僅住房風格與眾不同,飲食習慣也各具特色。該地群眾特別喜食糯性食物和酸味蔬菜。人人愛吃,個個會做。家家煮糯米飯、包糯米粑,走親訪友,紅白喜事也離不開糯米飯、糯米粑。戶戶備有酸菜、酸湯和腌(讀ān)菜。每天上菜離不開酸菜,招待貴客更離不開酸湯腌(讀ān)菜。不少人家儲藏有上100年的腌(讀ān)湯酸菜。當地流傳“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鬧竄(行走乏力,東偏西歪)”之說,此話足以說明報京侗族喜酸食糯的飲食習慣。
這里侗女心靈手巧,善長挑花刺繡。小孩聰明伶俐,一看就懂,一學會就會。小女孩從七八歲起就開始學刺繡,在大人、長輩和名師的點撥下,經過五六年的磨練,個個能織,人人成師。品種廣泛,花樣眾多,經久耐用,圖案各異,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刺繡的花圍腰于1985年10月榮獲國家輕工部、國家民委授予“全國少數民族優秀產品”稱號。刺繡的圍腰、腰帶、披巾和手機套等漂洋過海,遠銷國外。那巧奪天工的挑花、刺繡和絢麗多姿的服飾,便是歷代侗族靈性的杰作和真實寫照。這里的姑娘不僅能織會繡,唱歌跳舞更是她們的強項。人人愛跳,個個會唱。大人愛教,小孩愛學。深厚雄深的酒歌、纏綿婉轉的性歌以及悠揚清脆的蘆笙曲,形成這里歌之海的主旋律;那剛勁有力的木鼓舞、婀娜多姿的蘆笙舞,構成報京舞之洋的大框架。難怪清代文學家吳敬梓稱贊鎮遠為歌舞地。報京民族歌舞隊多次參加全縣、全州一年一度龍舟大賽、國際蘆笙節文藝調演,并多次獲獎。
節日眾多、內容不一是報京的又一特點。這里有正月初一,吉利日;二月初二,修橋補路節;三月初三,播種節;四月初八,姊妹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六月初六,吃新節;七月十三,祭祖節;十一月三十,侗家也過苗年節。此外,還有世界上周期最長13年一次的鼓藏節,可謂一月一節。在這里節日里,數三月三播種節最為隆重、盛大。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活動場所最廣,活動規模最盛。相傳在很久以前,報京大寨的祖公,年高體弱,病重臥床,深知自己不久將“歸西升天”,就叫兒孫到床前,告之生活之高招:農田莊稼講節氣,晚無收來早不生;窮人莫聽富人哄,桐子開花就下種。兒子重孫們記住了老祖父的話,每月三月初三,桐子樹開花,就開始做農活。然而,寨上卻有一個好吃懶做的小伙子,只會吹蘆笙,整天貪玩。他認為桐子花一開,寨子的人就會逼他去干活。為了逃避農活,一天晚上,悄悄地把寨子內外所有桐子樹的皮剝光。冬天過去,春天到來。陽雀叫了,金銀花開了,可是桐子樹一直沒有開花,人們就誤認為農活季節未到,還放心樂意,盡情玩耍。一天夜里,雷公大怒,山洪暴發。第二天,人們看到從河上漂下一堆堆秧苗,方知誤了栽秧季節,到村頭寨尾仔細一看,侗子樹被人剝皮枯死,無法開花。恰逢這時,一少女良英與小伙喬生青梅竹馬,互敬互愛,且訂百年之好。可良英父母嫌喬生家庭貧寒,逼良英嫁給富裕人家為妻。良英不從,又無計可施。三月初三,這天撈魚蝦、打蔥蒜,約喬生在報京莫嘎(侗語)樹下會面,她把盛在笆簍里的魚蝦,裝在細篾籃的蔥蒜送給喬生,表示生為一家人,死為喬家鬼。約會之事,被人告發,雙雙遭到責打辱罵,兩人跳崖殉情,表示抗爭。為此,眾人建議,寨主決定每年三月初三為播種節。一則以示緬懷被包辦婚姻殘害的良英和喬生兩位青年人,開創了自由戀愛的先河。二則告誡人們進入農忙時節,不得再玩耍。蘆笙也“刀槍入庫”,直到立冬,方能啟封使用。此后,報京就有了三月三播種節。播種節歷時4天,分撈魚蝦、討笆簍、洗蔥蒜和討籃子以及踩蘆笙5個項目進行。三月初三午時三刻,寨中的蘆笙堂響起三聲鐵炮,標志活動正式啟動。臺江、劍河、三穗、施秉等地客人陸續進入寨子。寨門口早已有由老人組成的迎接隊伍,兩邊還有蘆笙奏樂歡迎客人,每位客人進寨都要喝上一口老人手中的牛角米酒,稱為喝攔路酒。進屋時,還要喝進門酒。姑娘們身著盛裝,頭配銀花,頸掛銀鏈,手戴銀鐲,腳穿繡鞋。有的站在路上,加入迎接客人的隊伍,有的手提竹籃到池塘邊,將竹籃中的蔥蒜洗凈,等待自己的情郎來討籃子,山坡上圍觀者成千上萬。蘆笙堂,隨后又放響鐵炮三聲,表示討籃子活動開始。小伙子們從樹陰下、草叢中、山洞里“冒”出來,向站在池塘邊手提蔥籃的姑娘們走去。向姑娘要籃子,姑娘不肯給,表示不愿嫁給這位小伙子,會招來四周觀眾起哄。姑娘將籃子蔥蒜送給小伙子,表示情投意合,愿意嫁之為妻。在報京人心目中,蔥蒜是發人發家、發財發貴的象征。與此同時,蘆笙堂中央放著一個大酒壇。以酒壇為中心點,人們手牽著手,圍成幾道圓圈。圈里邊是吹蘆笙的男青年,第二圈是穿長袍馬褂的老頭們,第三圈是未婚姑娘和少婦們,第四圈是30歲至50歲的婦女們。遠方客人和青年小伙子,不受此限,可以插隊。圍成圈的人們就跟著蘆笙優美的旋律,踩著鼓點,翩翩起舞。鼓點聲、銀飾聲、歡笑聲和鐵炮聲以及吶喊聲、歌唱聲交織在一起,響沏云霄,熱鬧非凡。三月初四,不分男女老少,主人客人都集中到蘆笙堂踩蘆笙。盡情跳,盡情唱,將活動推向高潮。活動延續至三月初五,才結束。每年都有數以千計的人群到此過三月三播種節。不少國外朋友慕名而來,參觀體驗“三月三”活動。
如果說報京節日與眾不同,那么這里的風俗習慣特別是婚俗更鮮為人知。通過行歌坐月,互相了解,可擇日結為夫妻。結婚時間必須擇在立冬后卯日、戍日或平日。男方接親,從族中挑選二名既能講會唱、兒孫滿堂,又身強力壯,家庭富裕,所謂“富貴雙全”的吉祥人和4個未婚小伙子,帶上彩禮到女方家。并由未婚青年小伙子中年齡最小的2人,各扛2把烏油傘,路途不得換肩。到新娘家,把所有彩禮交給總管清收。女方家不論男方家彩禮多少,都要找“岔”,有意無意的找接親人吵“架”,謂之“吵親”。男方帶去的酒、肉、米等彩禮,是給女方家庭,由家庭經辦酒席,款待男方接親人,女方父母不得插手。酒席間,主客一邊飲酒,一邊唱酒歌,直至五更。五更后,女方一中午婦女在4位接親青年人額上,用鍋底煙墨劃上“十”字符號。一是讓家庭知道4人是接親的貴客;二是象征“黑臉將軍”,前面帶路壓邪避惡,確保新娘安全。
當晚女方家族姐妹,集資湊錢,購肉買酒,選擇一家條件比較好的住戶,唱伴歌為出嫁姑娘餞行。為表示不忘父母養育之恩和避免以后離婚再嫁,出嫁時,只穿舊衣服、草鞋,不穿新衣和布鞋。姑娘到男方家時,男方所有成員都要回避,火堂的火也要蓋好。新娘進屋時,由家族中一老婦燒柴火、煮油茶。敬供祖宗完畢,男方家族方可露面,進屋喝新娘茶。
新娘“嫁”到男方家,明為結婚,實為認親或作客。因為新娘第一次到男方家,不準新郎與新娘同房。住上七天時間,待新郎家辦好酒席后,還要轉腳回門到娘家住三至五年,才正式到男方家居住。這就是報京有名的“不落夫家”的婚姻習俗。這期間,逢年過節和農忙季節,男方可請人接新娘到男方家住上15天左右,以增進對男方家庭情況的了解。從成婚至成家往往要3年以上5年以下時間,所以報京的結婚成家和其它民族的結婚萬家是不同的。
為了發展民族旅游,實施扶貧開發,開展改廁、改灶、改塌工作,開展道路硬化。實施危房改造,全寨改造235戶危房。
報京是鎮遠縣第一個對外開放的民族風情點和黔東南州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村寨。“三月三”播種節,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項目。這里是傳授民族傳統文化的理想課堂。
報京,一個古老而充滿激情的地方;報京,一個座落深山而又名揚海外的地方;報京一個樸實無嘩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是人們體驗古樸民族風情的最佳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