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嗄網苗寨簡介
嗄網苗寨距鎮遠縣城火車站西7公里。居住有近512名苗漢同胞。系黔東南州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村寨”。人均收入2515元。在苗族同胞中有兩支身著服飾完全不同的苗族。一支擅長板凳舞、蘆笙舞,一支擅長飛歌和踩鼓舞。嗄網系是苗語,意為官府所在之地。元代的思南宣慰司最高統治者,苗族酋長田仁智設司址于此。嘎網西北面修有田氏陵園,當地稱為百墳崠。
這里是鎮遠“歌舞地”發祥地之一。雖靠近縣城卻很少受外來文化特別是西洋文化的影響,仍保存自己獨有民族特征和遠古遺俗。如自由戀愛,游方對歌;母親盛裝,女兒繼承;立房嫁娶,牛角敬酒;長桌宴席,雞肉稀飯;鳴炮迎客,喝酒蓋印;歌舞相敬,雞蛋贈送等風俗。保留眾多的民族節日,其中九月九秋收節最為壯觀。活動主要內容除開展斗牛賽馬等原始娛樂活動外,還開展吹蘆笙、唱飛歌、跳板凳舞和跳竹竿舞等活動。嗄網是一個百家姓集中的地方。這里有一口吞天的吳姓,有田有水的潘姓,萬人之上的王姓,堅硬無比的石姓,吉祥如意的龍姓,能文能武的劉姓,震耳欲聾的雷姓。還有微弱月光的肖姓,長弓待發的張姓,仙女關照的姚姓,十八子弟的李姓,橫順不改的田姓,逼上梁山的宋姓。此外還有木易組合的楊姓,一代偉人的鄧姓,深不可測的譚姓,一路走紅的騰姓,尊稱他人的梁姓。一個村寨有潘王宋李田梁,劉鄧石姚肖張,龍譚吳雷騰楊20多個姓氏。眾姓住此,和睦相處,全省少見,鎮遠獨有。
這里交通方便,感情樸實;民族風情郁濃,歷史文化厚重。1998年8月將其定為第一個苗族生態風情村,對外開放。為適應旅游業發展需要,2000年完成改廁改水項目。2004年完成1000m2的踩鼓堂,啟動農家樂接待工作。嗄網建制歷史久遠。嗄網是中國苗族第一個高度自治的地方。公元956年前,在此建“豎眼大田溪洞”。“洞”相似副省級計劃單列單位。“洞”廢于1107年。在嗄網一帶流傳“先有苗家,后來客家(漢族);先有嗄網,后有鎮遠;先有鎮遠,后建貴州”和“滅田氏,建貴州”之說。貴州是中國古代推行土司制度的重點地區。嗄網是重中之重。元朝在貴州和西南推等的土司制度,創造出一種既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又能有效安定邊遠民族地區社會秩序,維護國家統一。不僅給西南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也在中國制度文化史上落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107年廢“豎眼大田溪洞”,設思南、思州兩個宣慰司。思州宣慰司仍在嗄網。轄印江、沿河、偏橋(施秉)、省溪(江口)、萬山、翁安、德江等17個長官司。作為貴州四大土司之一的田氏土司,是最早經歷改土分流的土司,他們涉及貴州建省的重大問題,成為史家們關注的熱點。嗄網本土文化濃厚。嗄網在宋代,民族風情、歌舞表演轟動京都,載入史冊。嗄網苗寨既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有光榮的革命歷史。這里既是鎮遠縣進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村,也是鎮遠縣第一批“五好村”。解放后,這里涌現出一大批人物。1951年,縣委公開發展第一批(3名)中共黨員,其中1名系嗄網苗族同胞。1952年,嗄網苗族同胞龍正明榮獲“全國水稻豐產模范”,被國務院邀請進京參加國慶典禮大會,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4年,嗄網苗族同胞劉文光當選為鎮遠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劉文光是解放后,在當地第一個走上縣級領導崗位的鎮遠籍人。嗄網文物古跡眾多。這里不僅百家姓集中,而且也是文物古跡集中的地方。鎮遠兩件(甬鐘、管軍萬戶府印)鎮城之寶出自嗄網苗寨。縣內唯一的宋代修建的保存最完好的也是最長一條人工河——嗄網人工河,始于大石板火車站,匯入舞陽河西峽,全長8公里。村寨周圍有元末明初時期古代軍事城堡:老屯、小屯、十萬屯、斑鳩哨、帥旗屯、尹坡關等遺址15處。除舊址遺址外,嗄網還出土眾多珍貴文物。富人享有的琥珀明珠和琥珀手鐲。此外還出土清朝虎皮兵服1件,哺乳動物化石劍齒象殘齒板5件等珍貴文物。嗄網已列為全州第一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