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縣抱塘村簡介
抱塘村地處天柱縣城東南部,距縣城42公里,它是清水江下游的一個青山環抱,綠水長流的苗族聚居村。地勢屬低山丘陵,狹谷盆地。氣候溫暖濕潤,年均氣溫15.7度,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267.4毫米。該村森林覆蓋率達90%,山上盛產優質杉木,充裕的杉松林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據村中粟多煥老人(85歲)說:吳姓最早于元代遷此居住,其次是粟姓于明嘉靖四年(1525)遷徙抱塘,潘、李、劉、羅、龍、杜、覃、謝陸續遷到這里,該村至今已有700年歷史。明、清以降,先民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發展農業,經營杉林,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富戶。2010年全村140戶701人,苗族人口占85%。語言為侗族北部方言第三語區。
清代乾隆、嘉慶至道光年間,這里因年景好而錢糧萬擔,冠于鄰近鄉村。由于富裕,村民建印子屋、宗祠、學館,修路架橋,鋪花階石板路。因此保存有吳氏、粟氏兩棟宗祠,銀鎖橋、紅橋兩座風雨橋,5棟較好的印子屋,3000多米長的卵石花階路。村內巷道遍鋪青石板或石階。他們每從事一項公益事業都勒石刻碑以示。因此有“抱塘院子、中寨谷子、坳頭油子”的俗語,說明抱塘的院落式建筑特別多。天柱縣人民政府2002年公布抱塘為民族文化村寨,2010年州人民政府公布“抱塘古建筑群”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抱塘村的發展:一是賴以山上的林木和穿流村中的玉帶溪入清水江。溪流放木排,杉林木材引來“三邦”木商紛至采購木材,使其生意興隆,財丁兩旺。二是重視道德文化的修煉。村里于清乾隆元年建學館名“鳳鳴館”,鳳鳴館碑記序言:“乾隆丙辰”(1736)年,于村左選擇地,其山明水秀,峰巒排列,復逐于斯。前人因其地屬高崗,咸思羽儀王國,遂額曰鳳鳴館。既定之后,地靈人杰,庚午乙亥,迭入泮采芹,是文運日新,其進難量矣”。碑文闡述距今275年前抱塘辦學館,于1750年至1755年(庚午乙亥)培養的學子,在科舉考試中及第占鰲的景象。說明重視文化教育就必然文運日新的良好結果。
該村有良田314畝,耕地80余畝,林場450畝。村民主要生活經濟來源靠務農為主,其他副業有飼養鴨、雞、豬,有養鴨專業戶5戶。現有小商店6處,村級衛生室1所,圖書室1所,初小1所。家家有彩電,大人大多有手機。大部份年青人外出打工得錢寄回家,人均年收入5000余元。日常生活中遵循“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村里民風淳樸、勤儉持家,團結友愛,熱情好客。
抱塘的民俗文化豐厚,諸如婚俗遵崇“討茶、放糖、過禮、送糯飯、迎親、轉腳”等程序。臨近結婚的日子,姑娘的女伴們每晚來到閨房陪伴出嫁的姑娘“哭嫁”,歷數父母養育之恩和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出嫁當天,新娘穿華麗的苗族服裝,飾以銀飾。一把紅傘遮蓋著新娘,走到夫家在一位賢惠婦女提著潲桶和油燈引導下進新房。村中老人謝世,由“老人會”和喪家親人操辦喪事,請師傅辦道場,三親六戚及鄰里主動到喪家送禮,辦酒席送老登山安葬。
村里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有民歌活動,四村八寨的苗族、侗族歌手齊集抱塘村口唱山歌。村民節日活動有元宵節、觀音送子節、耕牛節、社節、端午節、六月六曬譜祭祖活動,七月半中元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日常生活有煮油茶,釀甜酒和米酒,腌制酸菜、腌鴨、腌魚,作水豆腐等。這些傳統生活習俗傳承下來,其非物質文化傳統基本保存至今。
總之,該村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民風民俗濃郁,自然條件優越,它是一個具有合理利用條件而且魅力顯著的民族文化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