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縣文斗苗寨簡介
錦屏縣文斗苗寨地處省級風景名勝區隆里古城/三板溪風景區的核心區錦屏縣河口鄉,距錦屏縣城30公里,是一個匯集美麗山水,蘊涵傳奇風情,融合林業歷史文化為一體的傳統民族村落,2009年10月入選第二屆“中國景觀村落”,被專家學者和媒體譽為“民族環保第一村”。文斗苗語稱“冉都”,意為林木繁茂的山嶺。文斗村有6個村民小組、332戶、1417人,苗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8%。
文斗所在的錦屏縣是中國南方著名的人工林區。據史料記載,這里的林業開發已有500多年歷史,其發展過程在中國堪稱獨特,在世界上也不多見。早在明代萬歷年間,文斗人即已習慣了“開坎砌田,挖山栽杉”的山田互補、林糧間作的農林結合生產方式。300多年前,文斗人萌生了樸素的環保思想,一系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村規民約和林業契約,就是文斗苗寨環保的歷史見證。被專家稱為“民族環保第一碑”的“六禁碑”,刊刻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距今已有230多年。“六禁碑”規定:“不拘遠近杉木,不許大人小孩砍削,如違罰銀十兩。各甲之街日后分落、頹壞者自己修補,不遵禁者罰銀五兩,興眾修補,留傳后世子孫遵照。四至油山,不許亂伐亂撿,如違罰銀五兩。后龍之街,不許放六畜踐踏,如違罰銀三兩修補。不許趕瘟豬牛進寨,恐有不法之徒宰殺,不遵禁者眾送官治罪。禁逐年放鴨,不許眾婦女挖前后左右鋤蟲蟮,如違罰銀三兩。”碑文內容為保護山林、村寨人居環境,禁止亂砍亂伐,規范林業市場秩序等,成為當地影響久遠的自治“法典”之一,是目前國內少數民族地區發現刊立最早的環保古碑。在“六禁碑”旁,有一塊比“六禁碑”晚立12年的另一塊環保碑,碑文專門對文斗村寨附近的林木管理做了具體的規定:“此本寨護寨木,蓄禁,不許后代砍伐,存以壯麗山川。”
文斗寨內95%的農戶家中都還珍藏著清代林業契約文書,有3萬多件,這些歷史文書分林地買賣、佃山造林、青山買賣、林業分配、山林管護、山林糾紛調處、山林登記、鄉規民約等,被國內外專家學者稱為是我國乃至世界現今保存最完整、最系統、最集中的林業契約文書,是我國繼故宮博物院和安徽徽州契約后的第三大歷史文書,填補了契約史料中地區性、民族性和中國經濟史上林業契約的空白。文斗苗寨還有引起專家關注的被稱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古代婚姻法”的婚俗改革古碑等。
文斗苗寨的民族文化豐厚獨特。文斗苗家人有獨特的服飾,男子穿藍色鑲邊的黑色衣褲,女子穿黑色折疊裙子。苗歌有河邊腔、保同腔、十二詩腔等十幾種歌調。嘗新節是文斗苗寨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人們身著盛裝跳蘆笙舞、唱苗歌、斗牛以祈求豐收和平安。
文斗地靈人杰,清后期至民國被譽為“人才之鄉”。嘉慶時姜仕朝從事木材貿易,“黃白冠千家”;朱洪章在曾國藩麾下效力,驍勇善戰,官至一品;清末姜登泮參加辛亥革命,力主地方自治;姜穆旅居臺灣,著作等身,被譽為臺灣“文壇快手”;現年96歲的范二妹曾殺虎救姑,被稱為“打虎英雄”。
文斗苗寨坐落在海拔550米至700米的半山腰上,寨腳是依山而造的層層梯田。從湖區碼頭沿著青石板街步行幾百米即進入苗寨。整個村寨被參天古樹環抱,寨內外的風景樹有1000多株,有紅豆杉、楠木、銀杏等30多個樹種。清一色的木質吊腳樓掩映在翠竹和古木叢中,長達5公里的石板路串起一幢幢木樓。這里無山不綠,無水不清,人、鳥、獸和諧相處,山、水、田、林、路、宅融為一體,構成高山園林的獨特景觀,文斗苗寨也因其獨特的環保文化魅力而成為現代人向往的心靈棲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