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縣韶靄苗寨簡介
韶靄苗寨位于錦屏縣河口鄉境內的烏下江東岸,坐落在海拔600多米的山間盆壩之中,群山環抱,兩條溪水穿寨而過,300多株香樟、楠木等古樹呵護著這片生態家園。
韶靄舊稱“苗餒”,苗語稱“dliangb niel”, 全村有318戶1224人,全為苗族,是錦屏、黎平、劍河三縣交界百里苗鄉典型的民族村落。韶靄歷來有八景十二盤之美稱。即“仙女浴池”、“童子吹笛”、“敲鼓潭”、“五龍潭”、“雞冠嶺”、“樹盤根”、“日月不穿”、“神仙水井”等。云仙谷飛龍瀑布側面是冉西十二盤,瀑布后山中有抱笑十二盤。韶靄還是有名的“長壽村”,村中的民間歌手人才輩出。而吃“百家飯”是韶靄苗寨獨特的習俗。在語言、服飾、生活習俗等方面有獨特的文化特征,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多樣性十分突出。
韶靄是“木樓文化的活字典”。 韶靄是一個散發著木質清香的苗寨,走在氤氳著古色古香氣息的山寨里,就像走進了一個鮮活的木樓文化生態博物館。200多棟木質吊腳樓,依山就勢修筑,掩映于翠竹和古樹之間,逐層遞升,錯落有致而富有韻律。這些木樓,一般都是三間三層,也有五間、七間的大屋,枋勾榫接,穿斗轉角,不用一釘一鉚,把苗族傳統木工工藝展現得淋漓盡致。而屋頂上清一色蓋著的木皮,又傳達出一種厚實古樸的神韻。曾有國內知名的民俗、旅游、人類學專家到這里考察,他們被這里的木樓建筑所傾倒,嘆為觀止,稱韶靄苗寨為貴州高原上“木樓文化的活字典”。這些木樓所承載的民族文化信息,已經與這里的山水,這里的人情風物互生成息息相關的村寨記憶,成為一種撫慰心靈的溫暖。
韶靄苗寨的民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韶靄苗歌歌調有十二詩腔、河邊腔、保同腔等十幾種!笆娗弧焙汀昂舆吳弧笔枪爬系膫鹘y民歌,演唱形式多樣,歌聲優美動聽,男女青年傳情說愛,喜迎貴客等場合都是以歌代言。近年來,韶靄的民歌手在省內外民間民歌比賽中多次獲獎,為地方民族文化的傳承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嘗新節是韶靄村一年中最熱鬧的節日,人們祭祖、跳蘆笙舞、吃“百家飯”、對歌、斗牛,歡慶豐收。流傳在韶靄地區的花燈曲調花燈戲已經有180多年歷史,扮演的角色分丑角、旦角,花燈演出有說、唱、念等表演等形式,每年春節、嘗新節都要舉辦演出活動。韶靄花燈戲所傳授的花燈曲調很多,其中《采茶》、《情哥下杭州》、《曹操點兵下江東》等流傳較廣。踩蘆笙:韶靄人喜愛蘆笙,逢年過節或喜迎嘉賓貴客都要踩蘆笙。韶靄蘆笙融于舞蹈、音樂中,曲調多種,舞步輕盈,節奏明快,粗獷熱烈。蘆笙舞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舞,有的舞步吸收了苗族武術動作及高難度雜技動作,為人所喜聞樂見,跳蘆笙舞是韶靄人喜慶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新中國成立以來,韶靄村一直有自己的業余文藝隊伍,共培養鄉土人才200多人。他們的民歌、舞蹈、花燈戲、小品等節目,多次參加貴州省、湘黔兩省邊界地區的民族文藝演出,幾代民間藝人的足跡遍及錦屏、劍河、黎平縣和湖南省靖州縣鄉村,他們所創作、發表、表演的文藝作品達1000多件。
韶靄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村寨。1934年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第一、第六軍團長征先后經過并宿營韶靄,肖克、任弼時等均住于此。韶靄民眾與紅軍建立良好關系。村民龍秉虔救12名紅軍戰士,紅軍離開時贈村民吳大媽一雙銅筷,現此銅筷存于縣檔案館;村民龍德承、姜永德等4人在烏下江渡口義務為紅軍擺渡三天三夜。紅軍首長臨別時,贈送龍德承一雙銅筷,至今仍保存在其孫手中。韶靄紅軍墓已經成為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