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歌舞藝術之鄉--反排村
反排,苗語稱“方白”,意思是高坡的地方,是貴州省臺江縣方召鄉的一個苗族村寨,是東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藝術之鄉,是苗族多聲部情歌的發源地。反排村位于雷公山山麓,地處臺江縣城東南面,距離臺江縣城26公里,臺江至南宮864縣道公路穿村而過。反排村轄十個村民小組,共407戶1720人,苗族人口占100%,有張、楊、唐、萬四個姓氏,反排村因獨特的木鼓舞而揚名中外。
反排村居于兩山夾溪的山洼間,苗家吊腳樓依山而建,鱗次櫛比,掩映在翠竹綠樹之中。寨中有條溪溝清澈見底,自西向東而流淌,把寨子一分為二。村內及四周綠樹成蔭,名貴樹種櫸木、楠木、紅豆杉等比比皆是。村邊有一斗牛坪,是民族節日的斗牛場地,村前神秘的“起鼓山”林蔭蔽天,常年云霧繚繞,那是該村祭祖節舉行起鼓儀式的圣地。那里還有懸崖石洞,是該村每屆祭祖后放置單鼓的地方。村子東面的山坡上,層層梯田依著山勢,從山腳直到山頂,若是金秋十月,宛如一條條金帶扎在翠綠的山坡上,層次鮮明,猶如一幅美麗的圖畫。
反排是苗族的一個分支,其先民最早居住在長江中下游一帶,為了逃避戰亂,尋找美好生活而沿河西遷,開始來到榕江縣境的“松黨告”,在“松黨告”參加一次歷史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次大型“議榔”之后,分“將紐”才到達今天的反排定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反排村在民國末年屬覃高鄉七保,解放后改保為村,屬巫腳鄉管轄,1992年撤區并鄉后現屬方召鄉所轄。
反排服飾獨自成型,即所謂的反排型。頭飾方面,老年男子習慣留長發,并挽髻于頭頂,包大頭巾,頭巾藏青色,長14至15丈。婦女挽云狀發髻,包藏青色頭帕,帕腳拖到背部。男子服飾為無領大襟右衽短服,長齊腹臍,系自織花格腰帶,下著大褲腳,頸部還掛項鏈或項圈。婦女上衣為無領無花大襟左衽衣,后擺較長,蓋及裙子下緣,前蓋過腹部,苗語稱“ud bid lid”,音譯“歐巴黎”,意為燕尾服。下著半長筒裙,細疊無花,前面圍一張青布素帕,與裙子一樣長短,花帶束腰,除夏季外,一般都打裹腿,平時穿草鞋或赤足。盛裝時不包頭巾,佩帶銀冠,銀鳳尾,耳綴雞爪耳環或牛鼻孛耳環,頸掛一兩個項圈、項鏈,胸掛銀牌壓領,男女均帶手鐲。
反排的苗歌以飛歌和多聲部情歌最具特色。飛哥高亢嘹亮,豪邁奔放,鏗鏘悅耳;多聲部情歌曲調悠揚,旋律低回婉轉,強弱變化明顯,娓娓動聽,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百花園里的一朵奇葩。曾在2004年春節中央電視臺主辦的西部民歌大賽中榮獲金獎。
舞蹈主要有蘆笙舞和木鼓舞,尤其木鼓舞以其獨特的舞姿最富盛名。1986年反排木鼓舞初次露面、參加全國第二屆少數民族民間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一舉成名,被譽為“東方迪斯科”。 1990年參加北京亞運會開幕式表演,曾在中南海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李鵬的親切接見。此后,聲名遠播,蜚聲海內外,受到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頻繁邀請,常常出訪演出,全國一些大旅游景點、大飯店、大賓館也成了反排木鼓舞常年簽約演出的基地。
反排的民族節日較多,有敬橋節、吃姊妹飯節、吃丑節、苗年以及十三年一次的祭祖節等,其中以祭祖節最為隆重。祭祖節——是反排村人民十三年一度的一個盛典節日,苗語稱“nongx jangd niel”,音譯“濃將略”,意譯“吃牯藏”。反排祭祖節儀式比較復雜,十三年一次,歷時十四天。這一古老神秘的祭祖活動至今還保留和延續著。
反排村過去是個典型的山區農業村寨,如今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已經形成具備一定規模的金銀花產業基地和以家禽為主的養殖業,并依托獨特的歌舞文化著力推動旅游產業的發展,旅游收入已成為反排村的重要經濟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