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河縣溫泉村
在雞鳴五縣的海拔1176.6米的平塘坡上,向東延下一條山脈,綿延幾十里,似一條喝水的巨龍,在溫泉河和張往河的交匯處,一頭扎了下去——形成了一個斜坡,斜坡上有一個村寨,那就是溫泉村。溫泉村苗話叫Gedghol,“故國”,是一個苗族村寨,有25個村民組,572戶,2210人,居住著苗、侗、漢等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97%。溫泉村在乾隆2年(公元1737年)安屯設堡時屬雞擺尾土把總治下,民國33年(公元1944年)設溫泉鄉,1950年建立人民政權后仍設溫泉鄉,1953年設內寨鄉,1956年改為溫泉鄉,1961年改為溫泉公社,1984年改為溫泉鄉,1992年,撤區并鄉建鎮,設溫泉村。
溫泉村是個不屈的村寨,這里雖然民風淳樸、溫和而善良,但并不柔弱,是一個富于爭取民族解放富于抗爭精神的民族村寨。清朝是溫泉的民眾參加過張秀眉、李洪基領導的苗族義軍隊伍,與清軍進行長達幾十年的浴血戰斗。民國時,1942年黔東事變暴動隊伍中的溫泉游擊隊在溫泉熱水溝圍殲了貴州省國民政府保安三團和劍河縣保警隊;1943年與貴州省保安安二團張森部血戰過一天。如今,狼煙已散,溫泉村的正在群策群力地奮斗在爭取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之中。
溫泉村的民族服飾主要是以苗族紅繡為主。男裝均較為簡樸,為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兩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長褲。女裝分單、夾兩種。單衣刺繡花紋簡單,夾衣為盛裝,花紋刺繡繁艷。單衣布用兩排皺提紗織成,夾表布用四排皺提紗織成。此外,還縫制銀衣,其服式與盛裝同,但需在衣服上配制許多銀飾品。女性服飾最特別的是以刺繡的圖案及分布來區分年齡段,第一個年齡段為6—1 3歲,這個年齡段的衣服特點是前胸后背、肩領、衣臂都有刺繡圖案,突出歌舞場景,花紋多,圖案多,以紅、白絲線為主,衣服絲帶為白色, 苗話稱為Udiek。第二個年齡段為14—16歲,前胸后背沒有刺繡圖案,只在沿衣領、衣臂上有刺繡圖案,以白絲線為主,衣服絲帶為白色, 苗話稱為Udxab dIUb。第三個年齡段為1 7—1 8歲,前胸后背沒有刺繡圖案,只在肩上、沿衣領、衣臂上有刺繡圖案,以紅絲線為主,表服絲帶為紅色居多,色彩華麗,苗話稱為Ud Xok。第四個年齡段為20—40歲,衣服圖案與第三個年齡同,差別的是以藍絲線為主, 苗話稱為Ud hsek。第五個年齡段為40歲以上,把第四個年齡段的衣服成品再放到藍靛缸染印即可,衣服呈黑色或藏青色,苗話稱為Ud hsad oub。
溫泉飛歌高亢激昂,聲音穿透力強,能傳至幾里,歌聲所至,碧水蕩波,山谷回應。一般為兩男與兩女對唱,也有個人獨唱。勞累之余,高歌一曲;興之所至,放喉一首,姑娘后生對唱傳情。內容多為勸世哲理、男女思念的多。與溫泉同宗同源的革東飛歌,飛歌隊在2008年參加中央電視臺青歌賽中成功進入決賽。溫泉踩鼓舞以木鼓為伴奏樂器,木鼓位于舞場正中,由1人擊打,以木鼓為圓心,男女舞伴均沿逆時針方向且舞且行,內圈為女,外圈為男,男女人數、圈數不定,男舞者隨節奏旋律不時發出“呦呦”的歡快吼叫。基本動作是:兩腳輪流跺地前進,手肩自然扭動,左右腳輪流跺地轉體360度;左右腳輪流跺地轉體180度,原地跺腳數拍,繼續轉體180度;左右腳輪流跺地轉體180度,再反向轉體180度復原位。女舞者眼平視前方,面向木鼓,男舞者左側面向木鼓,眼視女舞伴。
溫泉村現代民間繪畫很有名,起步于80年代,作者都是當地農民,他們忙里偷閑,白天荷鋤上坡勞作,晚上挑燈執筆繪畫,農閑筆耕不止。農民畫家們立足現實生活,憑借豐富的想象,運用變形、夸張的手法,改變傳統的用線勾勒、寫實為用色塊和裝飾變形,使作品富有動感,生活氣息濃郁,較有審美價值。溫泉村現代民間繪畫代表作者是劉勝學、歐德花。劉勝學的《木鼓舞》獲黔東南州農民畫三等獎,歐德花的《苗山彩虹》參加全國現代民間繪畫展覽。1984年溫泉鄉被文化部命名為畫鄉。
以溫泉村為代表的劍河現代民間繪畫自1988年以來,積極參與國內外展出和文化交流活動,作品曾在北京、上海、浙江、香港、臺灣、日本、新加坡及中國西南地區展出,多次獲國家級、省級獎項,歐美友人多次收藏劍河畫鄉的作品。1992年劍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2004年9月,在浙江省舉辦的“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全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建設成果展暨第二屆秀洲“中國農民畫藝術節”中,溫泉村農民畫作者歐德花又獲得了“全國現代民間繪畫優秀畫家”稱號,同時,作品《游方》及《苗家喜事多》分別被浙江省美術館和秀洲中國農民畫藝術中心收藏。
到目前為止,作者們創作的作品有兩千多幅,其中有近千幅入選州、省及國家級展覽。部分作品參加了國際文化交流以及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獲各級各等次獎勵并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和私人收藏。以溫泉村為代表的劍河現代民間繪畫逐漸走出大山,為人們所認識,越來越有名氣,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
溫泉村是個苗族村寨,民族節日眾多,有祭祖節、“洗寨” 節、秭妹節、招龍節、二月二祭橋節、六月吃新節、九月節、十月節等,祭祖節已多年不舉行了,現以招龍節最為隆重,秭妹節最為浪漫有趣。招龍節以村寨為單位,每隔13年舉行1次,遇災年可以提前,無災年可以延期。時間在農歷一月或二、三月逢辰日(龍)舉行,為期三天,遠親近戚都來參加吃“引龍宴”。祭物為水牯牛1頭、羊一只、鵝一只、白公雞1只、鞭炮、香紙,每戶酒半斤、米1碗、魚1尾、糯米飯1坨。全村14歲以上的男子都登平塘坡參加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對拉牛人、砍牛人、祭師的挑選非常嚴格,祭祀環節多,要求嚴,活動復雜,莊重,隆重。秭妹節苗語叫Nongx gad liangl,意為吃“秭妹飯”或“朋友飯”, 被外人譽為東方最古老的情人節。系本寨女青年接待外村男青年的一種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歷二月十五至十七日,連續3天3夜,該節日全村男女老少都分別打平伙,姑娘們另設專桌。這幾天,姑娘們殺雞殺鴨、下田捕魚捉蝦,做好豐盛的飯菜招待遠道來“游方”的后生,酒席上,后生姑娘喝酒勸菜,唱贊美歌,答謝歌,酒至半酣,姑娘小伙離席到馬郎場上唱情歌,直至天亮。離別時,姑娘們以一籃糯米飯相贈,飯籃上放有些松樹葉、豆豉葉、麻櫟葉、竹節勾和1尾魚、1個蛋,分別代表絲線、花帶、線、雨傘、木梳、鏡子。小伙子們回家后,便根據飯籃上所放物品暗示,湊錢買些絲線、花帶、線、雨傘、木梳、鏡子等禮物盛于籃中,在7至13天之內送贈姑娘們。姑娘小伙通過秭妹節相識、相知,結成伴侶。
溫泉村,顧名思義自然有溫泉了,民國《劍河縣志•地理志•名勝》云:“溫水泉,在內寨田溝上,水性溫熱,春冬不變”。說的就是溫泉村子南面1.5公里的田壩中,有6個泉眼,汩汩冒著熱水。泉水四季不涸,清明如鏡,瑩澈透底,是純天然礦泉水,日涌量1800噸,水溫常年保持在38—50℃之間,據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勘測報告,溫泉富含氡、硫、鐵、鈣等元素,其中氡含量為1.99赫/升,硫含量為2.65毫克/升,已達到我國《礦泉分類法》規定的優質硫化氡泉標準,為國內稀有的氡硫溫泉。其理化指標與法國著名的維稀溫泉不分伯仲,對人體有顯著的保健治療作用,經常洗浴可預防和治療多種疑難病癥。如對慢性風濕關節炎、外傷后遺癥、腰肌勞損、坐骨神經、原發性高血壓、冠心病、慢性胃炎、慢性鉛、汞、砷中毒和多種皮膚病都有防治作用,對神經炎、神經官能癥、神經衰弱、婦科病、甲亢、腸炎、早期癌癥也有一定療效,因為常年洗浴,溫泉村從來沒有發現過癌癥病人和皮膚病患者。洗浴溫泉,可達到“冬浴之則身暖而寒退,夏浴之則體輕而涼生,夜浴之則睡眠安穩,疲浴之則精神復振”;“飽浴之忽饑,醉浴之忽醒,郁浴之忽舒,昏浴之日月開朗,勞浴之營衛安和”之功效,自古享有“苗鄉圣水”的美譽,從1988年起,已開發成景區,迎接四方游客。
走進溫泉村,走進這回旋著飛歌鼓點的苗寨,走進這流溢著酒香、升騰著炊煙和溫泉蒸氣的村莊,走進這詩意般的人間天堂,你會發現,這就是我們尋找的香格里拉,夢幻中的家園。
溫泉村是一個充滿魅力的村寨,這里升騰過爭取自由的狼煙,有著漫長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里響亮著醉人的鼓點,跳動著迷人的舞步,展示著絢麗的服飾,唱響著穿越千古的苗族飛歌。這里的苗族同胞世代洗浴著苗鄉圣水——溫泉,描繪著線條細膩富于變化的農民畫。這里現在正在進行新的發展規劃,即將建設成為集洗浴、休閑、會務和民族風情旅游于一體的苗疆溫泉度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