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文化產業發展情況
一、我州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行業。根據國家統計局2004報頒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將文化及相關產業界定為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結合貴州省的實際情況,貴州的文化產業涉及制造業(C);批發和零售業(H);租賃和商務服務業(L);文化和娛樂業(R)等行業大類。具體包括新聞出版業,文化藝術業,廣播、電視、電影和音像業,文化用品印刷、記錄媒介復制業,文化產品制造業,文化用品批發零售業,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文化和娛樂服務業等行業。
從2006年底起,州成立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把發展文化產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文化產業作為帶動經濟發展來加以布局。根據省的統一安排和要求,我州連續開展了兩年文化產業統計,涉及文化、廣電、體育、工信委、林業、民政、檔案、工商、旅游、住建等10個部門。2009年全州有各類文化產業單位677個,從業人員10938人;文化產業個體工商戶2172戶,從業人員26450人,全州2009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完成5.96億,占生產總值比重為2.2%左右;2010年黔東南州共有各類文化產業單位3326個,其中企業單位304個,個體經營戶2629戶,民間非營利組織服務業單位58個。全部從業人數18441人,其中企業單位6382人,個體經營戶7730人,民間非營利組織服務業單位432人。2010年全州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65083萬元,文化產業增加值比2009年增長34.08%,占全州生產總值比重為2.44%,比去年增加了0.24個百分點,連續兩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于第三位。
二、我州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
我州文化產業以民族文化產業為突出特點,近年來,呈現加快發展的良好勢頭。主要表現在以下6個方面:
1、銀飾、刺繡等傳統工藝產業加快發展。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黎平肇興侗寨、臺江縣施洞鎮、凱里市城區金井金泉湖片區、州土產公司片區、三棵樹鎮等地,集聚了一大批農民和城鎮居民從事民族工藝產業,成為國內外行業內著名生產批發交易市場,有的工藝品遠銷世界各地。據初步統計,全州民族民間文化工藝品目前已發展到100多個種類,上1000個花色品種;直接催生了100余家民族民間文化工藝品生產企業,解決了2.5萬當地人就業,苗鄉侗寨許多農民通過從事傳統手工藝生產走上致富之路。
2、民族民間節慶會展產業效益初顯。近年來,全州民族節慶文化得到了較快發展,打造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苗年節、姊妹節、鼓樓節、侗族大歌節、龍舟節等民族民間節慶文化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觀光體驗,活躍了當地商業活動,直接拉動內需,促進文化消費。據不完全統計,民間節慶和會展收入占黔東南旅游收入的20%,民族節慶文化經濟已成為我州文化產業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3、民族歌舞演藝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西江、朗德、南花等重要旅游景區景點的民族歌舞演藝收益連年增加,黎平、榕江、黃平等10多個縣市20多支團隊,1000余人長期在外演出創收,有的還走出國門傳播中華文化,積極參予國際分配。
4、斗牛、斗雞、斗鳥等傳統娛樂活動產業化發展前景可觀。我州的斗牛、斗雞、斗鳥等民族傳統娛樂活動,不僅特色鮮明,而且深受苗鄉侗寨廣大群眾喜愛,用產業化方式發展黔東南傳統文體娛樂活動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目前,我州有經營性專業斗牛場地7個、斗牛牛源近1萬頭,專業從事斗牛養殖和斗牛比賽競技人員2萬余人;有斗畫眉等專業斗鳥場地6個,從事養鳥和斗鳥的專業人員2萬余人,有專業斗雞場館4個,從事飼養斗雞的專業人員5千余人;有注冊資本金為3億元的凱里東方斗牛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從事民族文化體育競技娛樂產業。
5、民族特色飲食、民族醫藥、民族建筑正朝著產業化方向發展。凱里市亮花寨酸湯文化有限公司、凱里市侗家寨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等企業,面向市場開發了苗族酸湯系列食品、侗家腌制食品,提高了我州民族飲食文化市場占有率,形成了“凱里酸湯魚”、“侗家食府”等系列著名的飲食文化品牌。同時積極挖掘開發苗醫侗藥文化產業,形成了“瑤浴”、“骨傷”等黔東南地方醫藥品牌,產生了一批地方民族醫藥企業(醫院)。目前我州有10余家民族建筑文化的企業和2000余名民族建筑工匠從事民族特色建筑。
6、報紙電視媒體廣告等現代文化產業加快發展。黔東南電視臺、黔東南日報社兩家主流媒體廣告、發行、電視收看訂購等綜合收入均已分別超1500萬元。全州的歌舞廳、網吧、印刷等文化經營戶已發展到2000多家。涌現了黔東南信息港等一批民營傳播文化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日益增大。移動電信部門的短信互動等增值性文化產業業務迅猛發展,廣播電視移動通信“三網合一”勢頭明顯,移動多媒體等新興文化產業正在加快催生,將對我州文化產業結構和業態產生深刻的影響。
三、我州文化產業發展的舉措
1、較早的出臺了推進文化旅游發展的政策意見。文化旅游是我州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主體,自2000年起,州委、州人民政府陸續出臺了《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建設旅游大州的決定》(州黨發[2000]7號)和《關于加快我州旅游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州黨發[2001]7號)、《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決定》(黔東南府發[2003]19號)、《關于加快旅游大州建設的意見》(黔東南黨發[2005]16號)等系列文件,把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擺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尤其是2005年以來,我州作出了“四圈一區”的發展戰略布局,對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作了具體的空間發展布局。
2、州委州政府重視全州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推進。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構。除明確州旅游局、州文化體育局等職能部門明確推動發展文化旅游外,州委、州政府還先后成立了黔東南州旅游改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黔東南州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現合并為黔東南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和改革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具體推動實施。二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成立黔東南歌舞團有限公司、黔東南萬象傳媒有限公司、黔東南虎翼傳媒有限公司等一批國有文化企業,扶持太陽鼓苗侗刺繡公司、仰阿莎銀飾公司等一批民營企業,積極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三是申報侗族大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出臺實施《黔東南州民族村寨保護條例》、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度、開展民族文化“四進活動”等,積極保護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化產業發展夯實可持續發展基礎。四是積極參與《貴州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綱要》、《貴廣快速鐵路、廈蓉高速公路沿線文物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編制,編制了《黔東南州“十二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黔東南州被列為貴州省文化產業優先發展地區,有“中國凱里民族文化創意產業園”和“貴州省少數民族工藝品批發交易城”,分別被列為貴州省“十二五”規劃實施“十大文化產業園”、“十大文化產業基地”之一。
目前,我州提出的文化產業布局是:把凱里(麻江)城市經濟圈建設成為以苗侗文化為特色,以會展為重點,集創意設計、演藝娛樂、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數字內容、旅游服務等產業于一體的聚合功能明顯、輻射帶動力大的文化產業核心區;建設以雷公山(雷山、臺江、丹寨)為中心的原生態苗族文化產業集聚圈;建設以黎從榕為中心的原生態侗族文化產業集聚圈;建設以鎮遠(黃平、施秉、岑鞏)為中心的氵舞陽河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文化產業聚集圈。同時,建設錦屏隆里古城文化產業園、天柱三門塘宗祠文化產業園、三穗靈山佛教文化產業園、劍河溫泉文化產業園,形成各具特色文化區域聯動發展、與周邊地區優勢互補、重點融入珠三角區域的特色文化產業格局。提出的重點建設項目是:集中力量建設省“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中國(凱里)民族文化產業園和貴州(凱里)民族民間工藝品交易基地省級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凱里東方斗牛城、凱里經濟開發區少數民族動漫創作生產基地、施洞中國苗族銀飾刺繡生產研發基地、黎平大型侗族大歌實景演出等州級重點民族文化項目。加快發展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產業,著力推動鎮遠舊州文化產業園、香爐山佛教文化園區、夏同龢狀元文化園、清水江木商文化產業帶和黎平翹街紅色文化產業園等項目開發。
3、積極開展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 2007年,與華僑城集團簽訂文化產業幫扶合作戰略伙伴協議,2009年,與寧波市簽訂幫扶合作協議中有三項涉及文化產業發展內容。2011年以來,加大了文化產業招商引資力度,3月21日,州文產辦赴北京組織舉辦黔東南州文化產業招商引資洽談會,前來座談客商60余家,意向簽約19宗,涉及資金34億元。5月16日,州文產辦在深圳組織舉辦黔東南州文化產業招商引資洽談會。全州16個縣市都派員參加,人數81人。前來座談客商45家,意向簽約9宗,資金9億元,簽約17個項目,簽約資金65億,簽約項目和資金是貴州省各地州市之最。近一年來,我州文化產業招商引資簽訂項目引人矚目,尤其是州政府、凱里市、凱里經濟開發區共同與北京品天投資公司簽訂以建設凱里東方斗牛城為主體的項目、凱里政府與遼寧夏巖集團簽訂中國苗侗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從江縣與湖南商會簽訂洛貫天下最大侗寨等項目,協議資金均達100億元,文化產業招商引資成為全州的一個亮點和熱點。
4、初步建立了發展文化產業的工作機制。州文產辦、州旅游局、州文體局、州廣電局等部門開展了文化產業統計、文化產業項目規劃及編制、省級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申報等一系列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相關工作。
四、存在的問題和下步工作任務及目標對策建議
(一)、我州發展文化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市場發育水平低。各級對發展文化產業的市場觀念尚未形成,市場運作的產業鏈條脫節,策劃、生產、促銷、銷售、回報等市場經營環節分離,經濟的欠發達使得文化產業缺少必要的區域性支撐,使得黔東南的文化產業必須依靠旅游業的帶動。二是經營型人才欠缺。如編劇、導演、明星、經紀人才等的欠缺,使得作為創意產業的文化產業失去了增值和擴張的充分條件。三是文化產業土地優惠用地、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落實不夠好。國土、規劃等有關部門存在對文化產業用地性質明確、規劃布局不到位等現象,中央和省對發展文化產業的扶持政策門坎較高,工商、稅務、金融等優惠政策難以惠及到地州市、縣一級。四是文化產業研究不足及理論貧困。這是黔東南文化產業面臨的最大挑戰。如何處理好文化資源的經濟性與民族性的關系問題、處理好文化的事業性與經營性之問題、處理好保存保護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處理好鄉村利用與城市利用的不同形式的關系問題、處理好本土資源的原生地與產品開發的問題等,如何對文化資源利用方式智慧把握,是黔東南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第一挑戰。黔東南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第二大挑戰,是資源競爭的挑戰。文化資源是公共資源,我們不可能進行壟斷經營。其它地區不僅可能利用自身的資源越過我們,而且可能使用我們的資源來擊破我們,如民間藝術、工藝的商業化,己經初見端倪。資源作為文化產業的開發者誰都可以拿來使用,并不是黔東南的獨特優勢。恰恰相反,由于黔東南文化產業經濟型人才的缺乏,使得黔東南的文化資源的利用并未給黔東南帶來多少實際效益。
(二)、關于下一步工作任務:根據黨的十七大、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十二次全會精神,根據國務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們認為:黔東南是貴州省文化資源最豐富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最有條件率先在全省實現文化的歷史性跨越,最有條件在少數民族地區率先探索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有條件運用沿海發達地區改革開放的條件和成果,探索出一條中國西部少數民族通過發展文化脫貧致富奔小康路子。因此,在“十二五“期間,對照《中共貴州省委關于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多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意見》,建議采取以下具體對策措施,加快發展我州文化產業。
1、按《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產業規劃》實施省提出的黔東南苗族侗族文化產業聚集區項目;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州GDP5%以上。
2、由凱里市、雷山縣、麻江縣聯合實施省“十大文化產業園區”之一的中國凱里民族文化產業園項目,并建設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3、由凱里市、州商務局實施省“十大文化產業基地”之一的貴州凱里少數民族工藝品批發交易基地;承辦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產品交易博覽會重要項目,并建設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4、由州文體局、凱里市、凱里經濟開發區實施“凱里東方斗牛城”州級重點文化產業工程,并建設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5、由州文體局、凱里市政府牽頭實施黔東南州文化綜合中心州級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并建設成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6、由州文體局、凱里經濟開發區牽頭實施“中國少數民族動漫創作生產黔東南基地”項目,并建設成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7、支持相關縣市建設以雷公山(雷山、臺江、丹寨)為中心的原生態苗族文化產業集聚圈;以黎從榕為中心的原生態侗族文化產業集聚圈;以鎮遠(黃平、施秉、岑鞏)為中心的氵舞陽河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文化產業聚集圈。同時,支持錦屏隆里古城文化產業園、天柱三門塘宗祠和奇石文化產業園、三穗靈山佛教文化產業園、劍河溫泉文化產業園、夏同龢狀元文化園和以黎平會議會址為重點的紅色文化產業帶建設,并力爭成為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8、由州中小企業辦、州文產辦牽頭組建黔東南州文化產業協會。
9、由州質監局、州民委、州文產辦牽頭制定黔東南州銀飾刺繡民族工藝品質量標準。
10、與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中國電影電視藝術家協會卡通委員會、亞太動漫協會等分別舉辦中國民族電影節、中國少數民族工藝品論壇、中國少數民族動漫創作論壇等大型文化會展賽事活動,促進黔東南文化產業結構調整。
同時,我州要把深度實施黔東南文化與旅游等部門融合發展,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突破點和抓手:一是文化與州旅游融合發展工程。推動實施黔東南州旅游綜合體州級重點建設項目。推動各縣市實施凱里香爐山蚩尤文化園開發項目、凱里大型原生態民族歌舞演藝中心建設項目、麻江下司民族民間文化體育競技中心建設項目、夏同龢狀元文化景區旅游開發、丹寨縣石橋古法造紙文化景區開發建設項目、黃平飛云崖景區旅游文化綜合開發、黃平縣舊州歷史文化名鎮綜合保護與開發、岑鞏縣思州古城文化旅游園區建設項目、三穗寨頭民族文化旅游村建設項目、天柱縣三門塘“北侗宗祠文化展示館”項目、從江小黃侗族文化產業園綜合開發項目、榕江縣三寶侗寨文化旅游產業園建設項目、雷山西江旅游文化產業園建設項目、臺江縣施洞民族文化產業園建設項目、劍河溫泉新區文化產業園開發項目等文化與旅游深度結合的工程。二是繼續實施城鎮建設“穿衣戴帽”融合發展工程。按《黔東南州民族村寨保護條例》加強重點旅游村寨的規劃建設,在重點旅游縣城規劃建設一批民族文化廣場和大街;開展民族文化城鎮風貌建設評比活動。三是繼續實施文化與餐飲食宿融合發展工程。在重點民族旅游村寨規范認證一批民族風情旅游接待食宿點,制定確立“酸湯魚”、“侗家菜”等民族飲食以及演藝、工藝品銷售方式及標準質量。四是積極推動文化與農業生態融合發展工程。在重點景區景點沿線農村規劃確定一批傳統作物種植和現代花卉景觀種植以及特色果蔬種植。五是積極推動文化與資本融合發展工程。由州文產辦、州金融辦、州國資委牽頭組建設黔東南州文化產業投資公司;由州金融辦、州中小企業辦、州文產辦牽頭組建黔東南州文化產業擔保公司;推動鎮遠古城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旅游公司等文化企業上市融資經營;推動建立黔東南州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六是積極實施文化與現代體育、現代養生融合發展工程。實施環雷公山地區戶外運動、汽車拉力、養生休閑產權公寓(別墅)等康體娛樂項目。實施苗醫侗藥特色文化養生醫療項目。實施斗牛場、斗鳥場、鼓樓、花橋等民族競技項目與現代體育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