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近年來,黔東南自治州州委、州人大和州政府領導對黔東南的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已列入全州社會和經濟建設的議事日程,引起重視,這對于全州民族醫藥的深入挖掘,繼承和振興是件大喜事,也可以說是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春天來到了。但如何做好做大乃至做強黔東南民族醫藥事業,使之形成產業化發展,值得認真研究探討。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正確認清黔東南民族醫藥的現狀,從基礎工作抓起。
現在我們各級、各部門的領導講話和報刊、宣傳資料中都講到黔東南天然藥材資源豐富,民族醫藥經驗豐富,單驗秘方眾多等等。但是,絕大多數提到的藥材資源藥用物種,蘊藏量的數據和民族醫藥狀況都是引用上世紀80年代調查的數據和民族醫藥記載的資料,時過境遷相距二十多年的資料到現時階段再引用有失科學性。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期至今,對全州各地藥用物種除了州民族醫藥研究所在原有調查基礎上經過10年的努力,基本掌握了全州藥用物種狀況外,其余各縣、市和相關部門對全州藥用物種的種類,分布和蘊藏量,藥材栽培種植,開發利用價值及發展前景分析,對近年來各地亂挖濫采的藥用物種資源,以及民族醫藥人員的分布和結構等情況可以說是沒有掌握,尤其是對瀕危緊缺的藥用物種資源和對身懷絕技、年事已高的老民族醫藥人員情況更是心中沒底。這些基礎情況不了解不全面地掌握,不利于民族醫藥事業的發展,更不可能有針對性地制訂出民族醫藥產業化發展線路,處于一種盲目思考發展之狀。所以,建議州政府下決心,從財政收入中擠出一點經費,由州衛生局、科技局牽頭,對全州藥用資源種類,分布和蘊藏量,瀕危藥用物種,藥材種植情況以及民族醫藥的人員年齡結構、醫療技術、文化程度、醫療經驗等狀況作一次較為全面的調查摸底研究,做到心中有數,資料來源有依據,統計數字有科學性。
二、做好各個不同層次科研醫技人員的扶持培養
黔東南多年來,由于受經濟發展滯后科研經費不足所困,導致了國家單位留不住和請不起高層次的科研人員,私營機構因建設起點低,各種條件達到科研要求,沒有資金發展,不但請不起外來科研科技人才,而且連本地的人才也很難留住,所以民族醫藥科研和醫療技術的發展仍處于低水平重復和初始發展之態勢。因此,建議州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制訂出切實可行的扶持培養民族醫藥科研人才及醫療專業人才的激勵措施。①政府每年拿出一定資金,引進高科技人才定期或不定期來州里指導幫助對民族藥的藥理藥化研究,做出苗藥、侗藥的質量標準,有利于今后民族藥新藥的研究開發。同時也幫助本地科研人員提高科研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以此方法達到逐年積累人才,擴大科研隊伍,提高科研能力。②充分利用州里現有條件,培養民族醫藥科技人員,可以借助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和州民族醫藥研究所這個平臺,每年培訓一批或兩批民族醫藥人員,提高全州各地民族醫生的醫藥理論知識加強有關衛生法律法規教育,做到依法行醫,不斷提升民族醫生的知名度,以此促進全州民族醫藥事業發展。③抓好民族醫藥臨床驗證基地的建設,可以在州中醫院或州民族醫藥研究所附屬苗醫醫院設立民族醫藥臨床驗證基地,對民族民間醫生長期用于治療某些疑難病癥的安全高效或特效方藥作進一步的臨床觀察,全面地完整地收集臨床驗證資料,為開發研究民族藥新藥做好前期準備工作。④切實解決好民族醫生獻出方藥后知識產權和經濟利益分配問題,消除民族醫生“獻出方藥技術丟了飯碗”之顧慮。
三、加強對全州民族醫藥文獻,名老醫師的臨床醫療經驗的收集整理搶救工作
黔東南各地民族民間醫生都保存有部分家傳醫藥方書手稿、古籍書稿,如已故百多侗族主任醫師吳定元,集九十余年的臨床醫療經驗寫成的《草木春秋》、《婦科驗方集》、錦屏縣苗族醫師楊忠華寫的《臨床醫療驗方集成》,三穗縣侗醫歐勝前醫師寫的《中草藥單驗方》,劍河縣已故侗醫楊褔壽寫的《侗醫藥單驗方集》,黃平縣已故中醫師韓嗚皋寫的《臨床醫療心得》,天柱縣已故侗醫龍運高寫的《吉祥公醫案》,天柱縣侗醫歐陽開培、伍宏泉醫師收藏家傳的《小兒病癥驗方》、《婦科病驗方集》等等都有待于整理研究。還有對我州在世的名老中醫師,如凱里市的苗醫熊文美、州中醫院老中醫龍連壽、三穗縣歐勝前等名老民族醫生和名老中醫師的臨床醫療經驗,都是我州民族醫藥的寶貴財富,很有必要作搶救性收集整理,編寫成書留傳后人,使之發揚光大造福于人類健康事業。
四、創造條件加強鄉鎮衛生院開設中草醫或民族醫診室,擴大中醫、民族醫藥的使用范圍和服務率
黔東南州除了9個縣有中醫院,尚有6個縣、市沒有中醫院,各縣市醫院設有中醫科,各鄉鎮衛生院基本上沒有設立中草醫和民族醫診室,許多當地的人民群眾想找中醫、民族醫看病都很難,這種局面對全州民族醫藥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建議州政府相關部門提出方案,要求各鄉鎮衛生院必須設立民族醫藥或中醫藥診室,有條件的單位可開設3—5張病床。在不增加人員編制和財政負擔的情況下,可以這樣操作,即由鄉鎮衛生院提供開設診室的房屋、藥柜、診桌、凳子、處方簽等,請獲得民族醫執業醫師證的民族醫生到院里坐診看病,所用藥材由民族醫生自采、自購自經營,所得收入適當留些風險金后,剩余的歸坐診醫生的報酬或按一定比例分成,到底怎么操作比較好,各縣市可以先選擇一些鄉鎮衛生院作試點,摸索總結出經驗后再推廣發展。這樣做既可以宣傳民族醫藥常識,又可以促進本地人民群眾對民族醫藥的使用率,同時對推動全州民族醫藥事業的振興和產業化發展是大有益處的。
五、繼續對民族醫生隊伍建設進行幫扶和管理
黔東南各地的民族醫藥隊伍在2000年以前,因受政策限制,行醫準入十分困難,許多中青年繼承人和無證人員都紛紛棄醫從商,外出打工掙錢,導致各縣民族醫藥人員得不到發展擴大。自從2005年州衛生局舉辦全州民族醫生培訓班,經考試考核合格,發給“民族醫執業醫師證”和“培訓上崗證”,允許在戶籍所在地開設民族醫療機構,雖然作為“地方糧票”,但此舉不僅在黔東南民族醫藥界引起強烈反響,而且在周邊的湖南省懷化地區、廣西自治區的柳州地區和本省的黔南州、銅仁地區更是引起轟動,從2006年開始黔東南各縣市民族醫生熱情高漲,在家的老民族醫生紛紛動員外出打工或經商的繼承人和學醫者返回家鄉重操行醫舊業,到2009年底,經我們初步調查,全州民族民間醫藥人員(含一技之長)約有4000人,大部分都分布在鄉村中,少部分集中在城鎮中懸壺行醫。這是黔東南不可多得的不吃國家皇糧的為廣大人民群眾醫療保健服務的生力軍,但從另一角度看,這些民族民間醫藥人員中最高學歷的有高中、大專、中專生,初中和小學文化的占多數,也有少數文盲(這些都是年齡偏大的老年人),所掌握的民族醫藥知識絕大部分都是家傳或師傳,有少部分是通過自學所獲,缺乏較為系統的醫藥基礎理論知識。所以,應當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進行醫藥基礎理論的培訓,幫助民族醫生提高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水平。這項工作可以委托黔東南州醫學會民族醫藥學分會或州民族醫藥研究所組織實施。
黔東南州衛生局先后舉辦兩期民族醫生培訓班,為考試考核合格后的184名民族醫生頒發了“民族執業醫師”證書。近兩年來,我們進行了部分調查了解,這180多名民族醫師絕大部分都是在戶籍所在地行醫,當地群眾和衛生監督管理部門反應較好,但有少數人得證后不在戶籍所在地行醫,而是拿證出租給無證人掛牌行醫或轉租給一些藥店充數掛牌,從中收取租金,還有極少數人不接受不服從當地衛生部門管理和監督等現象。所以,建議建立民族醫藥信息網,實行實名制信息監督管理和每年作一次強化培訓并進行年終審核,隨時掌握各地已獲證的民族醫生的動態,隨時向州衛生局和各縣衛生局報告,此項工作建議由州衛生局委托州醫學會民族醫藥學分會負責承辦。
六、加大對黔東南民族醫藥的宣傳,擴大影響
黔東南民族醫藥資源雖然有優勢,但缺乏自我宣傳,外界了解甚少。因此,建議各級宣傳部門象宣傳侗族大歌、苗族歌舞、侗族鼓樓和苗侗服飾一樣,加大對民族醫藥的宣傳,抓住民族醫藥的優勢和亮點對外宣傳,讓外界了解黔東南原生態民族醫藥,以此吸引外來開發商到黔東南投資民族醫藥研究開發,促進和推動黔東南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和產業化進程。
作者介紹
龍運光,男,侗族,61歲,中醫主任醫師,貴州省名中醫,原州民族醫藥研究所所長,現任黔東南州醫學會民族醫藥學分會會長。研究方向:①侗族醫藥理論整理研究;②民族醫藥臨床實踐。
黔東南州弘揚民族醫藥研究所 龍運光
黔東南便民民族醫院 龍瀅任 龍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