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時代有多少“賈君鵬媽媽”在征朋友
“為我家小孩找朋友。4歲半,男孩,比較內向,希望找年齡相仿的朋友,我家住7號樓,電話是……”最近,類似“征友啟事”出現在網絡上,不少年輕家長發帖為自己的“獨二代”孩子征玩伴。(9月6日《重慶晚報》)
“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個好朋友。敬個禮,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這是筆者在孩提時代耳熟能詳的兒歌,那時嘴上唱著《找朋友》,心中并不孤寂,因為身處農村周遭同齡玩伴一大群,即便偶與人鬧脾氣“不跟你玩了”也無大礙,還有其他不少伙伴在等著去玩。然而,時過境遷,在鋼筋水泥構筑成的冰冷都市,繁華的外象掩蓋不住現代人內心的寂寞,尤其是那些本該無憂無慮的孩子們。
遙想當年,魯迅兒時“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唯獨歆羨少年閏土逍遙快樂的生活。現在的很多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沒有兄弟姐妹,缺少玩耍的伙伴,甚至父母也鮮有時間相陪。在此語境下,他們要么屬于宋丹丹所說的“屋里憋屈型”,宅于家中獨自看著“喜羊羊”苦中作樂;要么屬于“賈君鵬型”,沉湎于網絡世界暫時忘記現實的孤寂。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曾說過,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在“獨二代”童年孤寂的問題中,一方面孩子囿于能力難以找到正確的途徑來消弭心中的孤獨,另一方面由于代溝等因素家長們很多時候對孩子的內心世界并不了解。父母能給予大量玩具、零食,孩子們在物質世界并不匱乏,可缺少交心朋友,父母亦少給精神慰藉,他們在精神層面上卻是“負翁”。這種精神上的孤獨者怎能不會空虛和寂寞呢?
不久前,一句“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引發寂寞時代很多人的共鳴。也有網友說,“賈君鵬”回家吃過后還是可能因孤獨的驅使繼續尋求緩釋的渠道“玩失蹤”。如今“賈君鵬媽媽”似乎深諳其中道理,開始在網上發帖為孩子找朋友,這固然是進了一小步。不過,社科院研究員、作家周國平說,愛可以將孤獨撫慰。家長們應該明白的是,抓到病灶才能藥到病除,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才是醫治孩子孤獨癥的一劑特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