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京到杭州 大橋咋一座比一座不厚道
南京的“橋糊糊”尚在輿論漩渦中跌宕,杭州又驚現“橋裂裂”!前幾天,杭州市民蘇開源在散步時發現,拱墅區勝利河上的吳家石橋和萬安橋,小河直街旁的勤豐橋,今年國慶前后才剛剛整修完通車,現在卻出現了橋墩明顯沉降,橋欄開裂嚴重。17日,他再次來到這三座橋,發現吳家石橋和萬安橋上的裂縫里都被糊上了新水泥,可部分水泥由于吃不住沉降重量,也出現了裂縫。(12月18日《今日早報》)
兩者太有可比性了,但同中有異:均是新建的石橋,但杭州的建成時間更短;裂縫都大到可容一拳,但一則用漿糊去糊,一則用水泥去糊;事情見報后,南京方面承認有這么回事,而杭州拱墅區河道建設指揮中心和施工方均稱不知情,也不承認拿水泥去糊過裂縫;當然,最大的不同在于,“橋糊糊”獲得過勘察設計二等獎(18日的《揚子晚報》披露,此獎乃專家“紙上談兵”得出的),“橋裂裂”沒此殊榮,原因可能是還未竣工驗收尚在保護期內,來不及申報,不然十有八九也能獲獎。比較下來,得出的結論是:各擅勝場。
中國的事情就這么有趣,自上海出現了“樓倒倒”后,緊跟著就似同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全國各地相繼出現了“樓歪歪”、“樓脆脆”、“樓薄薄”,樓是如此,橋也不例外,緊接著“橋糊糊”后,南京又出現“橋裂裂”(17日《江南時報》),時隔一天,杭州一下子又驚現三座“橋裂裂”,相信,未來幾天內,各地還會出現諸如“橋倒倒”、“橋歪歪”、“橋脆脆”、“橋薄薄”等,大家就等著看好戲吧。
這到底是怎么搞的嘛?建筑科學和建造技術發展到今天這么高的程度,論設計人員,那都是經過大學、研究院培養出來的高精尖人才,論施工機械,那都是國內國外最先進的設備,論建筑用材,那都是上好的花崗巖、大理石和水泥,可建筑質量竟是如此的差勁,建成不久就成了“豆腐渣”工程。用鋼筋水泥和大理石建成的工程竟會脆弱得形似“豆腐渣”,真讓人想不通。最近,杭州又沒發生地震,運河也未發過大水,這剛造好的橋怎么說裂就裂了呢?這中間到底存在什么玄機,有關職能部門和承建單位總該有個說法吧。
我是建筑方面的門外漢,在沒獲悉杭州的“橋裂裂”更多的內幕消息之前,也不好隨便發議論,只能結合去年10月間游覽趙州橋的觀感,表達點樸素的感慨。當我在10月的暖陽中注視眼前的趙州橋時,我震驚了,始知原來從小學課本中獲得的趙州橋印象是太膚淺了,真實的趙州橋遠比印象中的宏偉、壯觀,尤其是它的結實,更是讓人難以置信。經歷了1300多年的風風雨雨,其中曾經歷過10次洪水,8次地震和多年的戰爭,但至今仍穩穩地屹立在洨河上。李春肯定沒讀過大學,建設者肯定也沒經過專業培訓,當然更談不上先進的施工機械,但古人硬是靠手拉肩扛,建起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
其設計的精巧和施工的科學,茅以升撰文做過深入的分析,咱不便多言,咱所能說的是,今人比起古人來,不缺的是技術和科學,缺的是精神品性。李春率領一班泥腿子造橋既不為名也不為利,更不是為評獎,圖的就是讓洨河兩岸的老百姓行走方便。在古人看來,修橋鋪路,那是為后世積德的善事,目的只有一個,實用便捷,經久耐用。而今人造橋的動機早就異化了,造橋者首先追求的是利潤的最大化,其次是追求獎項,然后才顧及建橋的本來目的。這樣,今天的建橋者都把智慧和心思花到怎樣爭項目、怎樣公關、怎樣在施工中偷工減料、怎樣糊弄質監部門等歪門邪道上去了,哪還會實實在在建橋呢!
從橋上走過的一位大媽說得好:“做人要實在,做橋也要實在啊。”誰能回答,今天的建橋者為什么就做不到像李春他們那樣實實在在建橋呢?
(王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