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春晚《捐助》四宗罪
2010年央視春晚結束幾天了,可對節目的爭議卻愈演愈烈。基本上還和往年一樣,拍磚的多,送花的少。說實在的,我無意指責春晚節目,但今年的春晚確實有幾點令人失望的地方,比如植入廣告太多、語言類節目缺乏新意、新面孔過少、過度依賴網絡等。這其中,最乏善可陳的非趙本山領銜的小品《捐助》莫屬。如果說趙本山以往的《火炬手》、《不差錢》等節目還差強人意,那么今年春晚的《捐助》就是濫竽充數。
筆者認為,《捐助》的“罪過”有四。其一,某網站的廣告又堂而皇之地在小品里出現。如果說去年的節目里是偶然出現,那么今年的“偶然”就是人為運作的必然了。
其二,《捐助》的演員清一色趙本山自己的弟子。一個小品上了多位弟子,“趙家軍”可謂出盡了風頭。可該小品中某些角色有瞎拼硬湊之嫌,最明顯的莫過于小沈陽和于洋一起飾演的“記者”。早先聽說,趙本山之所以拉上小沈陽是因為怕觀眾失望。如今看來這個理由十分牽強,畢竟春晚小品成了“趙家軍”的自留地,誰上誰下,別人管得著嗎?
其三,《捐助》的格調低俗,帶有歧視傾向。小品表面上說的是“捐助”,實質上是打“搶寡婦”牌,有歧視 “寡婦”之嫌。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王利軍的一句話,“你看你整的,不是給寡婦挑水,就是給寡婦捐款。”筆者注意到,當晚節目現場有多位海地維和遇難者的遺孀,這個拿“寡婦”開涮的節目顯然不合適,同時也是對所有單親母親家庭的不尊重。
其四,小品糟蹋了被捐助者的形象。為了3萬元捐助,單親母親低三下四地下跪、叩頭,乃至“以身相許”,這是對被捐助者極不尊重。雖然弱勢群體生活困窘,但沒有到以尊嚴換取金錢的地步。如此《捐助》是對弱勢群體形象的詆毀,令人憤怒。
誠然,趙本山為春節晚會的生動、貼近、娛樂曾立了汗馬功勞,筆者也是看著趙本山的小品長大的。但其近些年的小品已經偏離了生活軌道,尤其是丑怪低俗的表現形式,與當今揚正氣、樹新風的格調格格不入,難怪有人說他江郎才盡。
急流勇退,謂之知機。趙本山是該沉淀沉淀、退出春晚了,那些強塞給觀眾的所謂“趙家軍”也可以洗洗睡了。雖然有一些觀眾會為此感到遺憾,但最起碼可以給一些新人在春晚舞臺上一展才華的機會;讓大年夜充滿期待的觀眾換換口味。
(王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