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愛的“深沉”卻“逼死”了自己的孩子
48歲的劉美藝(化名)至今沒想通:自己深沉的母愛竟成了“殺”死女兒的兇手——女兒曉琳大學畢業后,通過網絡從事自由職業,但在機關當領導的她認為這“工作”不穩定,四處張羅讓女兒進機關端“鐵飯碗”,卻屢被拒絕。去年12月,一次爭執之后,25歲的曉琳受不了母親念叨,賭氣從25樓的家里縱身跳下。(3月8日《重慶晚報》)
看完這則新聞后,許多人會異口同聲地說,這是一個悲劇,一個值得深思的悲劇!魯迅先生曾說,父母對于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這句話,放在今天仍然適用!面對已經成年的孩子,父母的使命就可以到此為止了。但在我國,許多父母依然在持續地扮演著“家長”的角色,指揮和束縛著自己的孩子。如果哪天孩子不聽話了,就立即有天塌下來的感覺,整日里陷入對孩子誤入歧途的擔憂。
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或者說,恰恰相反。沒有“完全的解放”,也就不可能有身心“完全”的孩子。換而言之,完全按照父母意愿和管理走下去的孩子,他們永遠都是不健全的。他們無法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他們在父母的束縛下,長期壓抑著,身心得不到應有的釋放,從而人格也變得扭曲了!那些外表看似乖巧聽話的孩子,往往就是最不健全的孩子。
女大學曉琳的自殺,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而其自殺的背后除了教育和心理問題外,還有更多值得我們深思的社會問題!當她的母親保證她能到機關工作時,曉琳一口回絕了。在這個人人羨慕公務員人人爭當公務員的社會里(這種現象的存在同樣是扭曲的),竟然還有人不屑于公務員的工作,這確實令人驚訝,也值得人們一探究竟。
而曉琳給出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她“不會去那些地方一張報紙一杯茶地混日子。”這個答案,在理想崇高和追求精神財富的時代,也或許曾是我們所能給出的。因為它真實樸素源于內心,沒有攙雜一點點其他的東西。然而時過境遷,今天我們不僅答不出來,還會將其視為天真幼稚!這正像天真幼稚,遠離了我們一樣。我們,身上背負了太多世俗的無奈,內心深處擁有著太多復雜的情感色彩。
從這一點上,曉琳是一個令人非常欽佩的女生!在曉琳的眼里,公務員的工作實質上就是混日子。每天混日子,對于她來說是浪費生命,也是強迫自己去做違心的事情和過著毫無意義的生活。而這份工作是否能給自己帶來體面優越的生活,則不在她所考慮的范圍之內!
當我們的社會甚囂塵上的充斥著功利論和混日子哲學時,曉琳無異于是一個“清醒者”和一個有尊嚴的人!為了混日子,一些人四處活動和鉆營,甚至為此泯滅了道德和的良知!他們想擁有和獲得的,無非就是將日子“混”過去。當然,這日子還要“混”的有滋有味。只有“混”出了名堂,然后才能像項羽那般去顯擺一番。否則,“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不自由,毋寧死。這是《馬賽曲》的最后一句。它是說,如果失去自由、主權,寧可去死。曉琳就是這樣的一個性格倔強的女生。在母親的約束下,她從來就沒有得到“完全的解放”。正如她自己所說,我不就是不愿意接受她安排的穩定工作,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嗎?哪怕這一點選擇上的自由,她也沒有獲得批準。人生最為痛苦的事情,不就是如此么?
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同時也是為了獲得母親的批準和認可,曉琳每天拼命在網上找設計單子,每個月交給母親800到1000元不等的生活費。這是一位多么善良和富有個性的女生!相比之下,那些一心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者,那些啃老族,那些不知道善待父母的年輕人,恐怕只能無地自容了。
曉琳最后的追問是,我到底做錯了什么?面對這樣的追問,一些人會說,曉琳的自殺本身就是錯誤。誠然,曉琳不應該自殺,但逼迫曉琳自殺的,就沒有錯么?假如我們的教育可以如魯迅先生所言,要給孩子“完全的解放”,曉琳會自殺嗎?假如公務員的生活不是如曉琳所見那樣,一張報紙一杯茶地混日子,曉琳會自殺嗎?假如我們的社會多一些溫暖和感動,多一些公正和公平,而不是冷冰冰的唯勢利所取,曉琳會自殺嗎?
曉琳沒有錯。錯的是我們,即便曉琳的自殺,那也是錯誤的教育所造成的結果。世上只有不好的教育,沒有不好的孩子!問題孩子越多,從而也就證明了我們社會和教育存在的問題越多。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若在那里繼續自欺欺人,或不勇于承認和更改自己的錯誤,或陷入某種人為怪圈尚不自知,我們的社會和教育只會一步步踏入更大的悲劇之中。
(夏余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