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高官的“騙子”為何總能輕易得手
河南籍農民汪某與他人合伙開了一家投資咨詢公司,用假金融憑證,以幫助企業融資為幌子詐騙了50多家中小企業,涉案金額高達1800萬。為打消受害單位的顧慮,汪某謊稱自己是某地級市市委書記、某省公安廳副廳長。汪某的公司租用了北京某一高檔辦公場所,裝修與辦公用具都極盡奢華,“連打印用的都是銅版紙”一名辦案民警說。(5月16日《新京報》)
騙子都是些精明過頭的人,他們善于琢磨潛在受騙者的心理,也懂得包裝自己,增加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度。一家合法經營的公司,需要通過多年的苦心經營才能積累良好的信譽,但騙子是等不了那么久的。騙子們相信,信譽也是可以通過包裝獲得的。為了打消受害單位的顧慮,汪某做了兩方面工作:一是謊稱自己是某地級市市委書記、某省公安廳副廳長。一是將自己的辦公室選在高檔辦公場所,并裝修得極盡奢華。這恰恰擊中了受害者人性中的兩個弱點:迷信權力、迷信外表。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一個人說話的權威性,往往與其所處的地位成正比,地位越高權威性越大,官職越大,說出來的話越容易被人相信。這與傳統中影響深遠的“官本位”思想有很大關系,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擁有權力的人產生盲目迷信。不僅如此,一個人的相貌、衣著等外在因素也會影響其權威性,一般來講,相貌堂堂、衣著光鮮者總是能被人高看一眼,而形容猥瑣、穿著破爛者則會被人看輕,三國時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龐統就曾因相貌丑陋而遭到劉備的冷遇,連孔子也曾嘆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去除受害者人性弱點的因素,他們之所以會相信汪某,主要還是當前一些官員以各種各樣的方式介入商業活動的現象泛濫所致。與一個有高官背景的公司打交道,在現實的語境下,受害人對安全感的需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滿足。而其奢華的裝修和辦公用具,則進一步證實了該公司的雄厚實力。騙子把騙術玩到這份上,也難怪會有那么多的中小企業上當受騙。后來者要避免重蹈這些企業的覆轍,除了努力克服“迷信權力、迷信外表”的人性弱點之外,還有待于有關部門對公職人員經商現象進行嚴厲打擊,沒有公職人員經商現象的存在,騙子冒充副廳長開公司的現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現實土壤,一些企業才有望避免因輕信而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