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娛樂化時代 雞蛋砸的不光是“鳳姐”
昨日,《中國達人秀》在五角場的第一場海選遭遇了出人意料的一幕——網絡紅人“鳳姐”羅玉鳳表演結束后,被一黑衣男子用雞蛋突襲,狼狽不堪。(3月16日《新聞晨報》)
鳳姐終于在一路高歌,所向披靡,屢戰屢勝之后“敗陣”了。當鳳姐在《中國達人秀》節目才藝展示中用“小抄”邊看邊唱;當三位評委的評價價值不敵鳳姐個人的臆想標準;當鳳姐的畸態表演突破觀眾的心理承受底線,一顆雞蛋突破重圍,瞄準鳳姐的頭部就是一記重擊。
鳳姐被雞蛋砸了,頭上沾滿碎雞蛋,臉上布滿驚慌難堪,鎂光燈再次不停閃爍。有人叫好“替大家出了一口氣”;有人感嘆“姐姐,你其實挺冤的”。掩卷而思,輿論的關注不僅僅聚焦鳳姐一人,同時牽連著對泛娛樂化時代媒體責任和價值導向的爭論。
與其說鳳姐是靠“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總共六百年沒有人超過我”、“其實奧巴馬完全符合我的擇偶標準”等一系列雷語出名,不如講是媒體和這位“臆想瘋狂型”人物互利互贏的一筆交易。若是沒有媒體的鎂光燈聚焦,若是沒有媒體前擁后促的推波助瀾,量他鳳姐現在依舊是一個小小的超市營業員,不足以得寸進尺成得氣候而繼續播種其“以丑為美”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在一個泛娛樂化的時代,我們的媒體不能為了迎合需要而隨意制造低級趣味,更不能靠抖落別人的隱私,捕捉別人的丑態趣聞而求得生存立足。可如今,有些媒體為了獲得那可憐的一點“眼球經濟”,不惜濫用手中神圣的權力和資源,肆意采取一系列刺探式、跟蹤式報道,不僅給娛樂人物以“特殊關照”,而且將這種報道方式擴展至非娛樂新聞,進而扭曲并腐蝕整個社會系統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其實,很多時候,關于鳳姐、“犀利哥”、“磚頭哥”的事情并不屬“娛樂”范圍,也不具備“娛樂”潛質,但一些媒體硬是生拉硬拽,剪輯粘貼將它們做了娛樂化處理。而反觀這種“泛娛樂化”的操作,聲勢固然很大很引人注目,但能否樹立和倡導正確的社會意識,播種積極向上的社會價值,收獲良好的社會效應,仍然是令人疑慮和堪憂的一個話題。
行文至此,筆者認為,拋出的雞蛋不僅僅是砸了鳳姐一人,同樣也砸給一些本末倒置,娛樂至死的媒體,更是沉重地砸給了泛娛樂化時代正在滑坡的社會價值系統。一個雞蛋砸在鳳姐頭上,本算不上什么新聞,沒有什么新聞價值,偏偏媒體為何仍在緊緊跟風,如獲至寶地交頭接耳互相傳播?就算鳳姐身上閃耀著“名人”的光輝,我們也不必對其如此“特殊關照”。更何況,現實是鳳姐并不是一個名人,她只不過是泛娛樂化時代中的一個跳梁小丑,遲早會溺死在媒體娛樂至死的審丑風暴中。
(李松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