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先生”用公民的勇氣回擊了“我是局長”
昨日下午,蘭州市城關區旅游局局長張德禮在一起小小的交通事故之中,與一位葉姓先生起沖突。問對方:“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局長!”結果惹怒對方,雙方大打出手。(北京晨報5月21日)
這里,筆者已經不想再去關注“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局長!”這句話背后張局長說話不經過大腦的愚蠢行為。仔細回看這次事件,在張德禮爆出“我是局長”時,葉姓男子并未因“局長”這個頭銜而畏縮妥協,反因被惹怒而對局長大打出手。雖然不贊同這樣沖動的行事方式,筆者還是要為葉先生“對抗權力”的行為伸出大拇指。也請等著笑看局長“報應”的大眾將目光投向事件中的“葉先生”。在筆者看來,這位“葉先生”已經成為一個“對抗權力”的符號。
說來,筆者也算是一個“權力畏懼者”。或許在聽到“我是局長”這四個字后,會立刻選擇賠禮道歉,息事寧人。畢竟民與官斗,那是“以卵擊石”。這次的葉先生是幸運的,遇到了一個正直的記者,將此事如實的曝光在輿論的眼皮底下。但不是每一個“葉先生”都會有如此的幸運。換個角度想想,如果這件事沒有被曝光;或者記者接受了局長的邀請,與局長握手成為朋友。葉姓先生會因為“沖撞局長”付出怎樣的代價呢?
在這個社會里,如筆者一樣的“權力畏懼者”,不是一個小數目。從最簡單的“商販”畏懼“城管”,到無數普通百姓提到“領導”就顯示出一副畏懼姿態。可以明顯看出,權力面前,我們就是弱者。“領導”=“人民公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很多人眼中只是一個愚弄大眾的笑話而已。看看“領導利益”與“群眾利益”相沖突時,最終妥協的一方是誰,就一切都明白了。因為即使不妥協,領導有本事將你“擺平”。這種偷雞不成蝕把米的事情,我們還能夠明辨。因此,“權力畏懼者”這個龐大的群體應運而生。
而葉先生,顯然是這個群體中的“異類”。他勇于向局長揮起拳頭,因為“局長”二字對他失去了威懾作用。“我是局長”事件爆出后,無數唾罵的矛頭紛紛指向張局長,卻很少看到有人為葉先生的行為鼓掌,這里的“行為”當然是指葉先生與“局長”這個頭銜的對抗,而非他一時沖動與局長大打出手事情。大眾對葉先生的“忽視”,不免讓筆者有些失望。我們或許應該把目光多投向葉先生,社會需要這樣的“異類”的。當整件事情曝光在輿論眼皮下,張局長自然也會有他應有的結局,誰不必追著趕著去笑看張局長的“報應”。或者更多的是該將目光投向“葉先生”,而反思自己在面對“局長”頭銜的時候,是否有勇氣向“至高無上的當整件事情曝光在輿論眼皮下,張局長自然也會有他應有的結局,誰不必追著趕著去笑看張局長的“報應”。或者更多的是該將目光投向“葉先生”,而反思自己在面對“局長”頭銜的時候,是否有勇氣向“至高無上的權力”討要自己應有的利益?”討要自己應有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