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讓學生干干凈凈競爭(圖)
在現行教育體制下,高考仍不失為最公平公正選拔人才的途徑。作為社會公正的基石,值得每一位公民去捍衛。
每年一度的高考已經迫近,學生、家長、各級政府甚至整個社會已經繃緊了神經,嚴陣以待,迎接這場全國最大型考試的來臨。然而,在這緊張氣氛之后可能潛藏著讓人不愉快的因素,就是幾乎每年都會爆出的高考丑聞。
高考的特點是“一考定終身”、一切按分數說話,這一點似乎不完全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但在還沒有更好的選拔方式的情況下,這是能得到更多數的學生和家長認同的方式;也正因如此,維護高考的公平公正,戒除高考中的丑聞尤為重要。
無論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不管家境是貧窮還是富裕,所有的考生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這是最基本的公平,也是全社會都認同的底線?梢哉f,在現行教育體制下,高考仍不失為最公平公正選拔人才的途徑。而頻發的高考丑聞卻在挑戰和踐踏這一底線。
高考舞弊行為雖形形色色,大體可分為考場內和考場外兩種?紙鰞任璞,表現為利用各種技術手段或者與監考考務人員的特殊關系傳遞、抄襲答案。比如去年震驚全國的吉林松原考生試卷被搶抄事件;考場外舞弊,形式更多,流毒更甚,諸如改變民族成分、操縱特長加分、高考移民、冒名頂替等等。2009年7月《中國青年報》報道的河南洛陽高考移民案就是一例,而不斷見諸報端的多版本的“羅彩霞”事件也讓人警醒,有關高考的舞弊行為遠比人們想象中嚴重。
根據教育部6月2日公布的數據,今年全國將有957萬名考生參加高考,這場考試可能就會改變他們的命運和人生軌跡。這957萬名考生從小學直到高中,在學業上可以說是耗費了十幾年的努力和心血;舞弊者有沒有想到要尊重這些考生的付出呢?分數面前的平等,就是期待在學業上付出就能得到回報,而舞弊者無疑是想不勞而獲或是少勞多獲。
法律對高考不端行為的處罰不可謂不嚴厲。但是仍然有不少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韙。究其原因,這些人或者是心存僥幸心理,以為自己的舞弊行為不會被發現;或者是“膽大包天”,以為自己“特殊”,可以與別人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不僅如此,由于現行的某些高考制度的漏洞,高考的公正性正在被蠶食。以高考加分政策為例,加分政策雖然由教育部門制定,而加分項目卻涉及科協、體育、外事、民委、計劃生育、殘聯、公安等多個部門和單位。如此多的部門都可以控制某項加分,一旦實際操作上缺乏嚴格的外部監督,很容易受到人為操縱。
高考之所以重要、不能容忍踐踏,還在于它是實現不同社會階層之間人才流動的重要途徑,每年有數百萬青年在高考中被錄取,進入高校,日后他們之中的佼佼者可能會成為各行各業中的骨干。而高考舞弊行為必然會對社會精英階層的流動和更新產生惡劣的影響。
在我們看來,高考只是學生之間干干凈凈的公平競賽,不是成人之間的勢力較量,不要被權力、財富等社會背景所左右。高考作為社會公正的基石,值得每一位公民去捍衛。所以,我們期待今年高考不再有丑聞,希望自今年之后的高考也不再有丑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