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神童的高考經驗不值得炒作(圖)
在今年高考中,全國年齡最小的考生蘇劉溢考了566分。雖然不到一本線,但他有可能被大學破格錄取。蘇劉溢在入學前已自學完小學課程,8歲后自學高中課程及編程、C語言、VB等,并開發了自己的操作系統。蘇劉溢稱高考太累,拒絕再次高考。(6月27日《濟南時報》)
類似蘇劉溢這樣的“神童”,在每年的高考過程中都會出現。應該承認,相比于同年齡段的孩子而言,蘇劉溢的確具有一定的天賦,稱其為“神童”是不為過的。然而,神童的經驗是不可復制的,更不應該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學習楷模。
眼下,各地的高考錄取分數陸續公布,各地的文理科狀元名單也被許多媒體放在顯著的位置,圍繞著高考狀元展開的炒作再一次成為一些媒體的主要工作。然而,如此的炒作,對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沒有好處的。事實證明,不少所謂的神童,在成年后未必高人一等。當年曾風靡一時的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神童們,現在仍取得突出成績的,為數寥寥。所謂的神童到了真正應該出成就的階段,反而集體性的消失了。
拿蘇劉溢來說,他的知識面顯然比同齡孩子更廣一些,但就高考成績而言,還存在著較大差距。他的“神奇”在于比普通學生超前學習了一些東西,或者受家庭教育的影響,思維更加開闊一些而已。
無論是教育界還是媒體都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當下我們的教育首先應該教的是如何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如果做一名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只會教孩子們如何在應試教育的體系下,學會如何考試。基于這樣的思量,任何對蘇劉溢這樣的神童的炒作,都應被視為對教育本質的背道而馳之舉。
(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