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用救護車來討價 患者用生命來還價?!
張丹丹兩歲大的兒子就醫于湖南懷化市第二人民醫院靖州醫院,而后該院醫生建議轉院治療。由于救護車費用問題無法達成一致,家屬與院方討價還價兩個小時,轉院途中患者病情惡化,在懷化市第一人民醫院搶救后死亡。張丹丹認為孩子的死是因為救護車討價還價耽誤時間和隨車設備過于簡陋(7月23日《新民晚報》)。
一個兩歲大的孩子,還不會說話就離開了人世,實在叫人痛心。而導致孩子死亡的關鍵因素——救護車因家屬無法提供4000元的車費而“拒載”,更叫人痛心疾首。不禁要問:“醫者父母心”,醫生的醫德何在?醫院救死扶傷的道義何在?
痛心之余,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到院方的利益沖動:不給錢,不救人,給少了也不救。醫院是用救護車來討價,而患者是用生命來還價。
另外一個事實是,諸如醫患雙方因治療費用分歧而耽誤治療的新聞頻頻現于報端,可見這種醫患糾紛不是個案。為何出現這種局面,仔細推敲個中原因,不難發現,醫療市場是一個賣方市場,醫院是賣方,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強勢導致蠻橫;而患者是買方,處于弱勢地位,弱勢導致冤屈。
而在我們國家,像這樣的賣方市場不止醫療機構一家,諸如住房、交通、教育、旅游等領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賣方市場的局面,而這些領域都指向了同一個問題——民生。
賣方市場出現的根源在于壟斷。雖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市場經濟發展異常迅猛,但是市場經濟的許多領域還存在整體或者局部的壟斷行為。就拿醫療機構為例,行政監管是一把雙刃劍,醫療衛生主管部門掌握著手中口袋的松緊,腐敗和不作為無法杜絕,個人投資者如果沒有個把兄弟在政府醫療衛生部門就職或者沒有絞盡腦汁討好這些“官老爺”,恐難涉足醫療領域。
為什么那么多人買不起房子、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為什么醫生不以救死扶傷為神圣,教師不以教書育人為神圣,為什么我們的社會有這么多民生問題得不到解決?政府壟斷、市場經濟沒有充分發展是一個根本因素,管的太多不一定能管好,大市場小政府的理念已經把人們的耳朵磨出了老繭,卻沒能深入踐行。
(野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