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這一刻,我們都是上海人
社論
發生在上海市靜安區膠州路的“11·15”特大火災,據官方通報,迄今已有58位同胞遇難,其中男性22人,女性36人,另有56個失蹤申報。昨日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中的“頭七”——一個緬懷逝者、表達哀傷的日子。數以萬計的普通上海市民走上街頭,紛紛自發到達火災現場及周邊區域進行悼念活動,一朵朵小白花寄托著生者對逝者的無限緬懷。哀思充溢每個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也鋪滿了那條叫做“膠州路”的街道。
從火災發生的那一刻起,悼念的人群便絡繹不絕地出現在膠州路上,無論白晝,還是深夜。一個個普通的上海市民曾經或者正在那里駐足,抬起頭,默默凝視,那棟已經被大火燒得失去往日形狀的28層殘骸。幾天前的這里,曾經有其樂融融的五百多份小幸福,五百多盞溫暖的、屬于家的燈光,而就在11月15日的那幾個小時里,所有的一切,一去不返。多少個家庭從此不再會有一頓全部到齊的團圓飯,這一輩子、甚至幾代人,都會記住那份已經化成灰燼的溫暖。上天揀選了他們,那些罹難的同胞,他們在天堂,還會回望我們這個世間嗎?
整個中國,互聯網內外,在剛剛過去的這幾天,都注視著上海,哪怕靜默,心也在。無論身處何方,心沒有離開膠州路。圍觀真的在改變中國,從虛擬世界直到塵世間的街頭巷陌。多少人,給身在上海的朋友捎話:“獻花時別忘了代我獻上一枝”,而收到一份份囑托的朋友,要么已經在現場,要么正在去現場的路上。一幅幅照片,一條條微博,一次次轉發,為不在現場的人們生生勾勒出了11月21日的膠州路——那里,是現場!讓鮮花鋪滿整條膠州路,讓天上的人讀懂我們的牽掛。這鮮花,曾經代表過民眾對領袖的不舍;而今天,它則負責承載活著的人們對罹難者的愧疚。
那些關于愛的音樂,把人們聚攏在一起,井然的秩序,自覺的長隊,靜靜的淚水,還有可貴的公民表達抑或低聲耳語,不管是吳儂軟語,還是根本不會說、也聽不懂的新移民……圍攏起來的人群,就是人心。再怎樣的鐵石心腸,也無法不被這樣的場景所打動。人流從一條街道擴充到兩條、三條,能夠感受到的,是上海公民意識和市民精神的萌發。哪怕只需要這一個理由,在此刻,就已經足夠顛覆成千上萬中國人對上海和上海人的過往偏見。無論是自發而來的悼念者,還是維持現場秩序的警員,在整個悼念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克制和尊重——尊重死者,尊重生命,也尊重人性和人心。失控的,可能只有老天——再也無法壓抑悲慟的上天,在下午開始下雨。也就在這一刻,讓我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天確實在看!
反思從來不能止于個人,歸咎于自救意識淡薄的原因分析,更多讓人讀出的是逃避。在同一天,有多家媒體發出各自記者多日苦心采訪所撰寫的調查報道,動輒萬言。更多的細節會被呈現,或許可以讓下一步的原因調查和責任追究有更扎實的進展。在同一天,有媒體呼吁,通過“公布遇難者名單”來告慰逝者;有輿論發問,“不該發生的大火,該有怎樣的交代”。當然,是應該,也一定要有一個交代。事故從來不是在一秒鐘發生的,而是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那些“不該發生的、完全可以避免的”的罪錯,那些試圖隱瞞、也曾經屢屢成功的推脫,甚至那些被宣揚卻在關鍵時刻沒有被用上的先進滅火設備,那些每到深夜還是會時不時折磨內心的愧疚……活著的人們,還缺一聲道歉給逝者呢,不管這份歉意來得有多晚。
“Time to say goodbye”,唱給那些因為這場大火而離開我們的同胞,唱給過往的懦弱、膽怯與沉默,生活與幸福,從來都不是宏大的概念——它在愛里,它屬于并創造每一份小溫暖,它內斂卻堅定。2010年11月21日的上海,會被銘記。那人性的力量,那善的集結——人心從來未死,它隨時都會歸來。沒有絲毫理由可以動搖我們的信念,對人性、對人心的信任和期待從來都沒有錯。收起那些靠逃避積累出的怪怨,因為每一個人,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一點善,也會匯聚,從來就是。請相信,以愛的名義。
這一刻,我們都是上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