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探因 國家食品產業鏈還沒形成(圖)
談及食品安全問題,希望集團總經理、華西希望集團董事長陳育新認為,上游養殖業走向集中、走向規模化是大勢所趨。
食品生產行業仿佛一直沒走出多事之秋。上游養殖業的散亂,生產加工環節監管的缺失,不法分子的鋌而走險,都隨時可能誘發安全事件。整個行業如同坐在一堆火藥桶上,不知道哪天會突然爆炸一兩個。
作為西部最大的民營企業之一,華西希望的主業是農牧業,除飼料外,還涉及肉制品、奶制品等領域。盡管在食品安全事故“高危區”深耕多年,但難得的是,包括毒大米、蘇丹紅、三聚氰胺、瘦肉精等一系列事件中,這家公司始終能獨善其身,個中原因值得深究。
日前,中新網財經頻道記者直面希望集團總經理、華西希望集團董事長陳育新,談及食品安全問題。陳育新認為,上游養殖業走向集中,走向規模化是大勢所趨。從源頭斷絕食品安全隱患,需要國家支持食品生產加工產業鏈的整合。
產業鏈整合是解決之道
陳育新認為,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根本問題在我國食品產業鏈尚未完成整合,產業上游千家萬戶的模式難以把控。企業面對成千上萬的散亂農戶,誰也難保哪一家哪一戶會出問題。他呼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大力推進農村養殖業的規模化,并完善食品加工產業鏈。
事實上,自從雙匯瘦肉精事件發生后,上游養殖、屠宰等行業加速走向集中已成食品行業的共識。商務部此前已宣布在未來兩三年中將現有的2.2萬家生豬企業減少一半以上。目前龍頭企業屠宰集中度尚不足10%,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
陳育新認為,散養及小規模豬場的比例將逐漸降低,行業份額將加速向龍頭企業集中。他介紹,華西希望也正在加快上游整合的步伐,逐漸打通從飼料、防疫、養殖、屠宰、加工以及終端產品生產上下游所有環節。“我們企業也要自己養豬、養雞,已經建了很多養豬場。甚至我們的一些飼料廠,比如特驅公司,現在也搞養殖。食品安全對地方來說,也是守土有責,所以地方政府也很重視這個事情,給予的支持很多。”陳育新說,“這是個大方向,業內都在加緊布局。”
在這方面,同為希望集團二級集團的新希望值得借鑒,新希望與政府、企業、農民組成的養豬合作社,與銀行、屠宰加工企業、保險公司等組成了一個共生的系統。這個豬產業鏈系統,既解決了農民養殖的風險和增收問題,也使新希望與農民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保證了商品豬的質量和安全。
陳育新認為,保護養豬戶的利益,保障其擁有合理的利潤空間,亦是杜絕零散農戶投機違法行為的重要手段。“有人問我,希望集團靠什么贏得了市場,我說因素很多。但最關鍵的一條就是要讓農民有利可圖。我就是怕養殖戶不賺錢。養殖戶有利可圖,企業就有了來自源頭的活水,把工作做到養殖戶家中,就等于開通了水源。”陳育新曾這樣評價希望與養殖戶的關系。
道德力量同樣重要
制度的保障、產業鏈環節上的嚴格監管固然重要,但人心的因素同樣不容忽視。今年4月,溫總理公開痛斥“近年來相繼發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惡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已經到了何等嚴重的地步。”
陳育新認為,樹立起誠信守法的企業價值觀很重要。“大企業盡管在流程管理上比較科學和完善,但分公司多了以后,有時候下面怎么做、怎么執行,就不好說了。”而一旦某個分公司的某個部門,甚至某個員工有了違法行為,最終損害的都會是整個公司的聲譽。一些食品生產企業往往在出事后,將責任推給下屬部門或員工,想挽回損失,但通常難以服眾。
要杜絕這種現象,陳育新認為應該“從企業文化上,我們就要向員工明確,本企業提倡什么,反對什么。”很多員工只是普通的勞動者,從根本上來講,做好分內工作,責任就已盡到,沒有誰會主動去做違法的事,如果企業告訴員工不需要為了降低成本做違法的事,員工就不會冒險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