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超美國”的高稅負迷思
近日,一條微博在網上瘋傳:中國,工資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館子最少100元,買條Levis牛仔褲400元,買輛車最少30000元夏利;美國,工資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館子40美元,買條Levis20美元,買輛車最多30000美元寶馬。(6月29日《中國青年報》)
這種現象抽象地說就是“國人掙得比美國少,物價比美國高”,而這種現象在專家看來,已經到了離譜的地步。長期觀察中美物價關系的時寒冰對此的解讀是,國內商品價格被推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藏在商品里由消費者買單的額外交易成本。在他看來,最大的交易成本就是稅負。并且,依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6年數據計算,中國商品所含的稅比發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
如此一來,高稅負事實就橫亙在面前。關于我國稅負,各方都有不同的說法。2007年5月,美國《福布斯》雜志公布全球“稅收痛苦指數”,中國的排名雖由2005年的第二位降到了第三位,但仍被列為世界上稅負頗高的國家之一。而在現實中,呼吁減稅和降低個稅起征點的呼聲也此起彼伏。再進一步,我們可以通過數據觀察到,我國稅收近年來增長迅猛,遠遠高于GDP的增長速度和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加上社保基金收入所占比重約4%以及稅外的費用,真實稅負已經僅略低于發達國家。
事實上,當下每個納稅人都能感受到稅負的壓力。目前,我國醫療、失業、養老等基本的社會保障都未全面覆蓋,教育、住房等負擔更是愈加嚴重。在一個高稅負的環境下,納稅人在背著沉重稅負包袱的同時,卻不能得到更完善的社會保障,自然就會越來越感受到稅負壓力。而“物價比美國高”只不過是通過更為醒目的對比,表達了高稅收的本質罷了。
一個基本的常識是,稅負是高還是低要看兩個方面:一是收的稅高不高;二是看返還公眾多少。如果考慮到大量非稅負擔,我國實際宏觀稅負水平大大超過發達國家,而我國的經濟發展還遠未達到發達國家水平。正是由于我國稅收作為財政返還給公共服務和民生的比例過低,才讓大多數公眾感覺到了“痛苦指數”而非“幸福指數”。
假如在較高稅負下,人們能夠享受到較高福利,則這較高稅負就可能是合理的。相反,假如稅負并不很高,但人們所享受的福利卻更低,則這個稅負水平也不會被認為是合理的。“物價比美國高”顛覆了“讓每一個納稅者都能享受到其納稅后的回報”的基本常識,這是問題的要害所在。“物價比美國高”背離納稅回報常識,惟有厘清稅負迷思和福利差距,才能消解之。
還富于民方能救贖
李妍 媒體人
中國學者對比中美的物價發現,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的售價比國內同類商品便宜50%。學者認為中國的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流轉稅導致物價居高不下,中國商品中所含的稅比任何一個發達國家都高:是美國的4.17倍,是日本的3.76倍,是歐盟15國的2.33倍。(6月29日《中國青年報》)
就在近幾年,有一種被稱之為中國人“人傻、錢多、速來”的典型場景被反復描述:在美國outlet,中國人的采購隊伍蔚為壯觀,出手闊綽,橫掃各大品牌。彼時正值全球金融危機,一本暢銷的《中國不高興》,或正是彼時國人自豪于在全球危機中獨善其身的真實寫照。誰想此去經年,“工資跑不過CPI”的現實遭遇,中美物價的實際對比,才讓國人意識到,有資源的人跑到國外去購物消費,并非“錢多人傻”,而是作為理性的經濟人,貨比三家后的理性選擇。
在經濟界一直有一種說法,國內當下面臨的通脹壓力,物價上漲以及居民購買力下降等困境,主要還是過往為了刺激經濟投資,宏觀貨幣政策太過寬松所致。其實,在當下貨幣政策步步從緊,存款準備金率不斷上調的情境下,物價卻始終難以下行,政府就應考慮到拉高CPI的其他推手,比如超高速增長的稅收。
關于稅負,曾有一種“中國稅負痛苦指數全球第二”的說法,且不論這種說法是否真實,但從日常感知來看,這樣的描述恐怕八九不離十。當下,國內的稅大多都是“價內稅”,每一種消費品里究竟含了多少稅負,消費者始終都是霧里看花。據說有一種技巧叫合理避稅,甚至有人為了多拿點錢偷稅漏稅。可再牛的避稅專家,也躲不過那些價內稅,只要你還在消費,你就難逃“稅網”。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政府財政統計年鑒(2007)》公布的2006年數據計算,倘若國家征稅的總量均為1000元,作為價格構成要素之一、直接嵌入各種商品售價之中的稅收數額分別為:中國700元,美國168元,日本186元,歐盟15國300元。這大概很能說明,為何同樣成本的商品其國內售價始終高于美國。
稅負對物價的影響還不止于此。隨著稅收和財政收入的高速增長,財政支出和投資也勢必繼續膨脹,大量投資的增長又將繼續推動CPI上行,最終普通公眾再次為高企的物價埋單。
高稅收導致的高物價背后,深層問題依然是國家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在刺激內需發展經濟的當下,如果選擇政府主導投資拉動經濟的策略,那么稅負的增加無可避免,這種增加又必然影響居民購買力,最終致使刺激內需成效不彰;如果通過減稅藏富于民,購買力的增加則必然刺激內需,經濟得以發展,物價由于減稅得到控制。究竟是藏富于國還是藏富于民,需要做出服膺民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