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扯動了誰的神經?
韓寒從來不只是一個公眾人物。他的每次發聲,都能演變成一則公共事件。
對韓寒,可以支持,可以反對,可以不屑,但是很難全然無視。有人說他的批判精神簡直可以讓他成為“當代魯迅”,接著就會立刻有人笑稱“捧殺也是一種‘殺’”。
當眾人為了韓寒的一兩句尖刻的話、一兩個鮮明的觀點而大打出“口”、大站隊伍的時候,韓寒最近突然話鋒一轉,從曾經看似的“激進”分子,轉身變成了保守的改革主義者。在《談革命》、《說民主》兩篇博文中,韓寒仿佛自己玩起了周伯通發明的“左右互搏術”,語氣仍舊調侃,但是觀點矛盾且糾纏不清。
不過,現實往往就是矛盾和糾纏不清的。每一個社會現象都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明白,一兩個措施就能立竿見影地解決的。事實永遠不是非黑即白,選邊站隊只能滿足個人癖好,對解決問題來說于事無補。環球時報12月26日的社評稱,“突破了一個固有形象的韓寒,變得有些‘矛盾’的韓寒,或許是更真實的。”韓寒在《談革命》、《說民主》兩篇博文中的一些言論也都是“當下中國難得聽到的大實話”。
即使韓寒自己已經聲明“我愿犧牲自己的觀點而爭取各派的同存”,但還是會有人為了他的觀點而爭論得不可開交。何仁勇的文章“先揚后抑”,最后甚至稱《談革命》是“失敗的作品”,是“爛文章”。在一一駁斥了韓寒文中的觀點后,何仁勇還稱韓寒兩篇博文中之所以有這樣的謬誤,“說到底,還是韓寒的自身學識修養不夠,不小心露了‘馬腳’”。正因如此,當韓寒“一涉及比較抽象宏大的敘述對象,比如‘自由、民主、革命’一類,他就顯得不堪重任,只能靠行文的詼諧來自圓其說。可惜,沒有深刻的剖析,沒有獨到的見解,詼諧是很容易變成‘輕浮’的”。
面對何仁勇這番批評,署名“王子目”的評論立刻出來“擋箭”。文中說,“一些反對者之所以會反對,恕我粗魯的說一句。原因似乎并不只是如何仁勇說的那樣(是韓寒的)自身修養不夠,而是在一定程度上,韓寒的文字有損了當下的中國文人的形象。”因此,對韓寒的反駁“簡單的來說就是,你說了一段話,話里面有侮辱我的意思,那么我就會用我的話來反駁,來侮辱你。說好聽點,這其實不是相互侮辱,而是禮尚往來,當然也可以說是中國不同層次文化的博弈”。
所謂“中國不同層次文化”,很可能就是指文人學者的層次,和完全沒有學術背景的韓寒的層次罷了。
近年來,韓寒雖然總是會卷入這些“博弈”之中,但卻越來越懂得采取輕描淡寫的方式處理。其可貴之處,也許就是何仁勇總結的那八個字:公共立場,獨立發言。不針對任何一方,也不故意選擇立場。環球時報稱,這或許是由于“韓寒的年齡在增長,做了父親,閱歷也在增加,他的思想維度會逐漸增多,增厚。”且中外歷史上絕大多數成功的作家,都“不允許自己成為只是某一部分人的‘代言人’,他們拒絕一個固定的立場,只遵從現實和心底深處的呼喚。”目前的中國輿論場也正亟待“打破‘政治站隊’的那一套,撕毀各種標簽,盡可能還知識分子一個開展理性辯論的環境。”
按說,韓寒高中輟學,他甚至不能被稱作“知識分子”。雜文雖多,言語雖犀利,但也從來沒有被發表在學術期刊上。但是韓寒卻有這樣一種能力,牽動社會神經的能力。(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