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經濟犯罪漸成主流 腐敗成其“保護傘”
制圖:梁昌杰
【數字點擊】
2006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
共破獲經濟犯罪案件35.1萬起,挽回經濟損失1717.4億元
共破獲商業賄賂案件4800余起,挽回經濟損失3.35億元,查處涉案人員4300余名
不斷加強與境外執法部門的協作配合,從20余個國家、地區緝捕經濟犯罪逃犯250人
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副局長劉文璽11月17日在媒體記者見面會上介紹,我國經濟犯罪案件總量持續攀升,2000年以來年均增幅達9.2%,今年前三季度,經濟犯罪案件增幅達到19.9%。
“總量上升,增幅拉大。”劉文璽說,經濟犯罪逐步成為主流犯罪。
經濟犯罪呈現四大特征
有的案件涉及人員數十萬、金額數十億元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經濟管理中漏洞和薄弱環節大量存在,誘發經濟犯罪因素增多。據介紹,經濟犯罪呈現以下特點:
涉眾化傾向增強。非法集資、傳銷等涉眾型經濟犯罪呈明顯增多態勢,涉案人員多,主體多元化,組織性強,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已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一個突出問題。2009年,全國共立非法集資案件2641起,同比增長56%;立傳銷犯罪案件2618起,同比上升106%。從已查獲的此類案件看,有的傳銷、非法集資案,涉及人員數十萬,涉及金額數十億元。
職業化特征明顯。近年來,假幣、假發票、假銀行卡等犯罪不斷增多,許多犯罪分子以此為謀生手段,按血緣、地域關系結成職業犯罪團伙,制造、倉儲、運輸、銷售“一條龍”,形成非法地下產業,嚴重破壞金融財稅秩序。去年以來,廣東、河北等地先后查破多個制售上億元假幣和上千萬份假發票窩點。
網絡化趨勢加劇。近年來電子商務交易額大幅上升,一些電子商務網站成為經濟犯罪的渠道,利用網絡傳授犯罪方法、銷售犯罪工具、騙取群眾錢財等問題不斷增多,社會危害放大。2009年查辦的“世界通”公司網絡傳銷案,非法獲利10多億元,參與者達數萬人,遍布全國各地。
復合化形態突出。經濟犯罪與行政違法、有組織犯罪、恐怖活動等交織,境內境外犯罪交織,表現形態更加復雜。特別是,經濟犯罪往往與腐敗行為緊密相連。
據介紹,經濟犯罪加劇腐敗行為,腐敗行為又為經濟犯罪提供“保護傘”,尤其是商業賄賂等犯罪容易滋生行業“潛規則”,敗壞社會風氣,危及誠信體系建設,社會影響惡劣。
警務協作增強打擊合力
結合專項行動推進經偵區域警務合作
從犯罪類型和涉及領域看,經濟犯罪由東部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傳統領域向新興領域蔓延趨勢明顯。伴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逐步推進,騙取醫保、社保資金案件頻繁出現;伴隨證券、期貨等新興市場的發展,非法證券、內幕交易等犯罪行為日益增多。與此同時,經濟犯罪的跨區域的特點更加明顯。
對此,2006年5月,國家在公安部設立了打擊經濟犯罪協調會商機制辦公室,由14家單位聯手防范和打擊經濟犯罪。同時,公安部還先后向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國家稅務局、銀監會派駐了聯絡員,進一步密切了刑事執法與行政執法的銜接。
“結合專項行動推進經偵區域警務合作。”劉文璽說,這避免了“這里打跑那邊去,那邊打跑這邊來”的局面,有效解決了跨區域辦案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在打擊假幣犯罪“09行動”中,以廣東為主戰場,形成全國聯動、區域互動的大圍剿局面。今年8月,上海、天津、河北、云南等地經偵部門聯手行動,搗毀制造假發票窩點29個,繳獲假發票800余萬份,徹底摧毀了一個制售假飛機票的職業犯罪網絡。
與此同時,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下,經濟犯罪國際化特征越來越明顯,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面臨更高挑戰。對此,在公安部的統一領導下,全國公安機關不斷加強與境外執法部門的協作配合,加大境外緝捕與追贓工作力度。
瞄準群眾反映強烈問題
派出所擬可接報簡單經濟犯罪案件
當前,通過手機短信兜售假發票等問題又有增多,顯現屢打不絕的態勢;有的經濟犯罪利用網絡實施,其服務器和銀行賬戶均在境外,“兩頭在外”增加了打擊難度……
談到打擊經濟犯罪下一步工作,劉文璽表示,要始終將打擊鋒芒對準危害經濟安全、破壞市場秩序、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經濟犯罪,始終將打擊目標瞄準侵害群眾利益、危害群眾健康、影響群眾生活的嚴重經濟犯罪,更加注重“合成、靠前、準確、深度、延伸”地打擊,努力提升偵查破案水平和打擊犯罪質量。
另據了解,為方便群眾報案,及時破案,對一些涉案金額小、案情簡單、事實清楚的經濟犯罪案件,下一步有可能讓派出所接手處理。與此同時,還要將經偵基礎工作融入派出所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發揮公安派出所的優勢,開展經濟犯罪線索搜集、案件防范、重點人員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