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陽4000萬建18個圖書館 被質疑形象工程
信陽市平橋區去年投資近4000萬元,在全區18個鄉鎮建起了標準化的圖書館,實現了免費開放鄉鎮圖書館的全覆蓋,初衷是建設一項民心工程。
與村級衛生室相比,鄉鎮圖書館的建設很大氣,自然引來了一些質疑:會不會成為當地的形象工程。質疑的依據,來源于剛剛開館的幾個鄉鎮圖書館,很少看到有群眾在圖書館里看書。對此,當地政府認為:圖書館不是菜市場,做的就是有長久利益的事,看的就是二三十后發揮的效益。
【事件聚焦】鄉鎮圖書館被列入區“雙十工程”
昨天下午,東方今報記者趕到平橋區陸廟圖書館,陸廟是平橋區新建的農村核心區,這個建在廣場邊的圖書館,顯得很醒目,灰色的墻體上,鑲著一個紅色的篆書大字:書。而圖書館的房頂,則是透明的藍色琉璃瓦。
陸廟圖書館管理員何婷介紹,圖書館落成后,成了這里的一道風景:經常有拍攝婚紗照的新人,以圖書館作為背景。
據了解,像陸廟這樣的圖書館,在信陽市平橋區的其他鄉鎮每個鄉鎮都有。平橋區將鄉鎮公共圖書館建設,列入了2010年“雙十工程”,統一規劃、統一圖紙、統一標準、統一驗收,每個圖書館占地面積不低于3畝,建筑面積860平方米,成人借閱室、少兒借閱室、期刊室、采編室、電子閱覽室五室分開。
據平橋區圖書館館長孫小豐介紹,每座圖書館工程造價110萬元,由財政全額出資;同時對圖書館實行專業化管理,招聘21名本科學歷大學生村官,到武漢大學進行圖書館管理專業培訓,并納入事業單位人員管理。
【群眾質疑】沒人借書 會不會成為“形象工程”
東方今報記者采訪得知,平橋區的18個鄉鎮圖書館中,已開館的僅有4個,最早開館的是長臺鄉圖書館,距離現在也不足一個月。
昨天下午,東方今報記者來到陸廟圖書館,管理員何婷一個人坐在接待桌前,圖書館進口的走廊兩側,掛著幾幅字畫,很有書香氣息。圖書館的藏書并不多。“目前還不到1萬冊。”何婷說,“大多數是以農村農業為主的農民科普叢書。”
陸廟核心區是個僅有3個村的農村實驗區,人口并不多。“最多的一天,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也就50多人。”何婷向東方今報記者介紹,開館的十幾天來,在圖書館辦理借書證的僅有20多人。據其介紹,鄉鎮圖書館讀者是少了點,但作為設立在城區的平橋圖書館,正常工作日的讀者也不多。
昨天下午,東方今報記者來到平橋圖書館,這個藏書達10萬冊以上的圖書館也顯得多少有些冷清,“周六、周日的時候人很多,最多的時候達二三百人。”平橋圖書館館長孫小豐說,“多是以學生和學生家長為主。”
針對鄉鎮圖書館開館初期讀者少的現象,畢業于鄭州大學圖書情報系的孫小豐在平橋圖書館干了20年,他有著自己的說法:“農村打工外出的人多,加上農民文化素質偏低,愿意看書的人少,需要慢慢引導。”
與村級衛生室相比,鄉鎮圖書館的建設顯得很大氣,當地群眾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有群眾擔心,從目前來看,去的人不是很多,他們擔心這樣一個工程,將來會不會成為一個“形象工程”?
【政府聲音】做的是20年以后的事業
對于此,平橋區委書記王繼軍不以為然。剛剛由平橋區區長新任為書記的王繼軍,頭發有些早白,平時也不去修飾。多年來傾注公民道德培養的他,主編出版有《啟蒙與開放》叢書,他在這套叢書的前言就闡述《理論是有用的》,在他的眼里,鄉鎮圖書館就是給當地愿意讀書的人建的,圖書館大多選址在當地學校門口,也是想引導孩子們養成讀書的習慣,如他所說“目的就是對社會風尚形成引領作用”。他認為:如果這樣一項民心工程是“形象工程”的話,我倒是希望這樣的“形象工程”來得更多一些。
據了解,從1998年5月開始至今,由王繼軍組織和主持的信陽知識經濟與現代思想論壇,已經邀請147位專家或學者,王繼軍深信,理論指導改變,改變從自己開始。由此,他再次提起在鄉鎮建設圖書館的意義:“暫時的情形說明不了什么問題,圖書館不是菜市場,它就是給喜歡讀書的人準備的,看的是20年、30年后發揮的效益,我們做的也是20年、30年后的事情。”
評論
用理性和透明面對“鄉鎮圖書館”
按常理而言,圖書館這樣的民心工程當會得到大多數民眾的認可,民眾卻緣何質疑?
館內“讀書的人員寥寥”,此其一;各種“形象工程”帶來的慣性思維,導致政府公信力缺失,此其二。
在質疑中,“鄉鎮圖書館”究竟該如何突圍?
一方面,政府應以透明的心態面對公眾。“這個財政收入并不寬裕的縣區,去年拿出近4000萬元在全區18個鄉鎮建起了標準化的圖書館,實現了免費開放鄉鎮圖書館的全覆蓋”。
信陽市平橋區的“鄉鎮圖書館”是否太過超前?政府應主動告訴公眾圖書館從開工至今在各方面乃至資金方面的來龍去脈,而不應該僅僅以 “做的是20年、30年以后的事業”來回應公眾的質疑。
另一方面,民眾也不應僅僅看到“圖書館”比“衛生室”大氣得多,而讀書者寥寥,就對“鄉鎮圖書館”這一民心工程過多苛責。
“圖書”是文化的內核,“鄉鎮圖書館”承載的是農村文化建設,社會發展的希望,也可以說是民風民俗改良的載體。
城鄉不平衡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不平衡,更是文化上的不平衡。鄉村圖書館承載了破舊立新,繼往開來的歷史使命,而更多的是 “普識教育”。倘若廣大民眾和鄉村的孩子充分利用“鄉鎮圖書館”,它的社會效益最大化,就會真正成為民眾的福祉,這應是政府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鄉村問題的痼疾是經濟落后,各種配套設施的不完善,民眾面對配套完善的“鄉鎮圖書館”一下子緩不過神,從心理上接受不了這種太有都市校園味道的新生事物,而抱以懷疑的態度,此無可厚非,相信時間會讓民眾訴諸理性,而在此之前政府要做的就是以透明的態度來面對公眾的質疑。面對輿論,政府只有主動釋疑才會彰顯其公信力。 徐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