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進城務工人員已超2.4億 "農民荒"問題凸顯
●“那些消逝的村莊” 農村傳統文化正在消失
農耕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中華文化的靈魂和精髓與農耕文化和生活形態密不可分。然而,在當前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廣大農村和農耕文化正在消失。
據《中國統計摘要2010》的統計數字顯示,全國的村民委員會數目,從2005年至2009年逐年減少,分別為62.9萬、62.4萬、61.3萬、60.4萬、60萬。平均計算,全國每年減少7000多個村民委員會。
這說明,在中國這個曾以農業文明興盛的廣袤大地上,平均每天有20個行政村正在消失。
在山西趙家溝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爾看電視和電影下鄉外,目前傳統文化生活基本處于空白,傳統的社戲、戲曲、民俗活動已經基本上“曲終人散”。趙家溝村的古戲臺已經破敗不堪、長滿雜草。按照目前的趨勢,再過10到20年,隨著老人陸續過世、兒童外出求學,趙家溝村這樣典型的黃土高原的生態村落,可能將面臨“空巢”的境地。在趙家溝這樣的村莊,農村的傳統和文化生活形態將只能成為記憶中的往事。這樣的情況在南方等經濟較發達地區同樣觸目驚心。
在廣州清遠連州市文化廣場旁,乘45分鐘的公共汽車,再徒步走40分鐘的山路,穿過連綿山坳,便到了河背村。這是一個普通的粵北小山村。現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春節,也未能給它帶來一絲生機——原本23戶人家的村莊,如今搬遷得只剩下兩戶村民。
●“跳出農門是美好理想” “有地必種”怎樣落實
“農民荒”背后,有著多重原因。
當前城鄉一體化中的農村向城市的單向輸出,即在城鄉二元結構之下的城市化過程中,由于農業和農村投入產出率相對較低,相對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較差,農村的人才、勞動力、資本等持續、單向地向城市流動,導致農村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呈現資本和勞動力凈流出的現象。這種情況在距離城市較遠的農村更為明顯,尤其是以種糧為主的農村。這種單向輸出加劇了“農民荒”現象。
當前,傳統農業的資源配置效率潛力有限、收益率低。由于農業發展的基礎薄弱,農業生產條件相對較差,傳統農業比例大,收益率低。
在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趙家溝村,村民董維紅介紹說,他2010年種了24畝玉米,收獲玉米約3萬斤,銷售收入3萬元,種子化肥等成本投入1.3萬元,如果計算上每天的勞動力成本70元至80元,一年到頭凈收益幾乎沒有。湖北省濱湖村農民給調研組算了一筆賬:好年景種植1畝雙季稻,購買種子、化肥至少需要400元,購買農藥也需要50元,這還不包括請人幫工等其他支出;而兩季稻谷最多收獲1500斤,市場價不到1800元,相當于外出務工1個月的收入,一旦遇到干旱、病蟲害等情況,算上抽水的電費、油費等開支,“種田還要倒賠錢”。
與此同時,青年農民“跳出農門”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在青年一代農民中,“打工越來越成為農民收入增加和謀生的主要辦法”,“城鄉流動、遷移并定居城市日漸成為農民的強烈愿望”。因此,青壯年勞動力由于種地純收入太低、種地條件太苦和不體面而不愿回村耕種。
農村生育率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農民荒”。由于政策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影響,近年來,農村生育率大幅下降,少年兒童急劇減少,農民后繼乏人。
糧食始終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的基礎,任何時候都不能出現閃失。保住18億畝耕地,最重要和最實際的是要“保住耕種18億畝地”,“有地必種”比“有地可種”更為重要。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荒”問題,必須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逐步提高糧食等農產品價格。同時,要完善農產品補貼政策。
在當前糧食價格還不能較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對于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撂荒土地的區域,農戶和社會資本進入的積極性不高,需要彌補“市場失靈”。對于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撂荒土地的區域,專家們建議中央和地方出臺措施,吸引產業資本,依靠農業龍頭企業或者種糧大戶,組織糧食生產,確保在“有地可種”前提下的“有地必種”。同時,在企業大規模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的情況下,要確保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李旭鴻 作者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