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一諾千金 照顧已故戰友父母22年
楊德永打開點心孝敬戰友的父母。
我戰友沒的時候喊的是‘大哥’,只要是該做的、能做到的,我這個大哥都去做了,沒的說。”
像往常一樣,幾天前,通州區梨園鎮的楊德永來到稻香村挑了幾種點心,包好后就直奔戰友的母親張永蘭家去了,“無糖的給老爺子,軟乎的給大嬸兒”。
20多年前,楊德永在大連當兵,剛分完班后,與上鋪的王亞軍攀談,兩個人是同一個鄉里出來的,倍感親切之余很快就成了好朋友。雖然后來兩人被分到了不同的崗位,但倆人一直保持著親密的兄弟關系。曾經有一次,楊德永連坐汽車帶騎自行車,翻山越嶺趕了一天路,就為了到王亞軍所在的部隊看望這個兄弟。
1989年,復員不久的二人生活剛剛起步,王亞軍就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癥,很快便撒手人寰。
臨終前,他嘴里說出的最后兩個字是“大哥”。
在場的人都清楚,“大哥”喊的就是楊德永。
楊德永當時不在,但他事后默默承擔起了“大哥”的責任,下決心要一生照顧王亞軍的父母。從此,他用雙肩挑起了這份情和義。22年來,幾乎每個大年三十兒他都在張永蘭家度過,只有這幾年過節時需要在單位值班才沒去。一開始,張永蘭和老伴不愿他來,說他一來他們會傷心。但楊德永還是逢年過節必到,好吃好喝的送,老人病了陪著瞧,老人心情不好說兩句暖心窩子的話。這不是給老人“傷口上撒鹽”,而是真的想好好幫扶這對需要有貼心人在身邊的老人。慢慢地,老人接受了這份溫情,思想也轉變了,兩邊就如一家人一樣。
“這么多年,我特別感謝我愛人和父母,他們從來沒說過一個不字兒,每逢過年過節,我愛人都會早早地把給這邊的東西準備好,這邊老太太要是病了,家里的錢說拿就拿出來。”楊德永一直覺得自己做的這些沒什么,而真正做出奉獻的是理解他的家人。
戰友的母親張永蘭說,現在楊德永幾天不來,他們老兩口就“想得慌”,什么都不買,只要他過來就高興,“我也想開了,有些有兒子的老人恐怕也無法像這樣”。也許只有楊德永才能體會到,這個倔強的農村老太太思想轉變得有多么不容易。
仨人坐在屋里,楊德永勸兩位老人得每天都高高興興,別老吃剩飯;兩位老人囑咐楊德永少喝酒、少吃肉、多穿點。杯子里剛沏好的茶,騰騰熱氣讓屋子里充滿清香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