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被指賤賣煤田 致國家損失2100億美元
印度主計審計長公署一份報告顯示,政府未走競拍程序,把國有煤田賤賣給一些印度企業,令國家蒙受巨大損失。
“搶劫國家”
《印度時報》刊登主計審計長公署的報告內容后,憤怒的議員們22日阻止議會議程正常進行。
反對黨領導人要求總理曼莫漢·辛格給出解釋,為何155處煤田未經競拍,就在2004年至2009年辛格第一屆任期期間遭到賤賣,損失高達2100億美元。
人民黨攻擊辛格政府上演“很嚴重的騙局”。人民黨發言人普拉卡什·爪哇德卡爾說,政府在“搶劫國家”,“我們不能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稱這則丑聞比政府2008年曝出的電信丑聞更加嚴重。主計審計長公署報告顯示,2007年至2008年,時任信息技術和通信部長安迪穆圖·拉賈以低價向多家電信運營商發放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2G)通信執照和軍民兩用通信執照,致使國家蒙受390億美元損失。
越描越黑
主計審計長公署上述報告可能對辛格政府構成巨大殺傷力,因為主管煤炭的政府部門現階段正處于辛格辦公室監察之下。
辛格辦公室迅速反應,一邊辯駁報告結論,一邊公布主計審計長公署的一封信件。
信件稱,主計審計長公署對把報告泄露給《印度時報》從而引發“極大尷尬”和“深深苦惱”表示歉意;另外,報告內容仍屬討論范疇,尚未最終定稿。
不過,熟悉報告內容的一名印度高級官員告訴英國《金融時報》記者,報告泄露給媒體的內容與最終報告中的內容非常接近。
根據印度最高法院今年一項相關裁決,政府出售頻譜等自然資源必須經過競爭性拍賣,而非依據先到先得原則。2008年發放的122份電信執照已全部收回。
拒絕回應
煤炭部長斯里·普拉卡什·賈伊斯瓦爾拒絕回應主計審計長公署報告泄露一事。他僅說,政府在分配煤田時以公示形式遵循了“透明”原則。
他告訴媒體記者,政府在煤田私有化進程中,沒有借助煤田分配謀利,因為刺激煤炭行業增長才是煤炭私有化的最終目的。政府正在建立一套競爭性拍賣體系,用于今后的煤田分配,不久即將就位。
煤炭私有化旨在消除印度煤炭行業的種種弊端。據主計審計長公署報告,私有化的受益者包括公共事業和大約100家私營企業。
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煤炭生產國,僅次于美國和中國。這個國家同樣是世界第三大煤炭進口國。行業分析師預測,鑒于印度工業生產率不高,印度2020年以前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煤炭進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