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城管:罵我無所謂但要罵的有水平(圖)
中華網訊 北京“80后”宋志剛,從小心高氣傲,立志“當個特‘牛X’的人”。在鄭州鐵路警校讀書時一腔熱血,“特恨城管收人家攤子,整天泡在網上起哄罵街”。2008年,臨到大學畢業他才驚覺,這個世界太現實了,“只要混上公務員,就是掃大街都干。”
都說考公務員比考研難,宋志剛總算成功跨入了公務員行列,不過崗位是他曾經鄙視的城管。到崗之前就別扭,到崗之后越發別扭,脾氣就此大變,一言不合就大發雷霆,當時的女友說他忽然變得跟“哥斯拉”似的。
有一天,兩人在街上吵了起來,女友抬手就是一記耳光。穿著制服當街被打,宋志剛臉上掛不住了,兩人拉扯起來。女友忽然扯著嗓子叫起來:“城管打人啦!”呼啦一下,圍上來一大群人。
有人問,這女孩兒手里沒什么呀,她賣什么了?
宋志剛脫口而出:“賣淫!”結果可想而知,女友變成了前女友。
城管宋志剛在網上“胡言亂語”沒被刪掉,在上級領導支持,“胡言亂語”出版成書,還幫他拍了幾張宣傳照。《城管來了》既“吐槽”商販,也“吐槽”自己。但想讓商販不違法又能體面生存,這并不是宋志剛或“三千城管”的分內工作。
“城管打人”,近幾年里一直是輿論的焦點,尤其網絡上,不同城市的網友時常貼出城管執法過程中發生沖突的照片。2009年沈陽小販夏俊峰刺死兩名城管隊員的案件,是沖突的極端例子。城管一直是大眾的“吐槽”對象,一個廣為傳播的帖子寫道:“給我三千城管,復我浩蕩中華;劍指天山西,馬踏黑海北……”
工作兩年后,宋志剛感慨萬千,化名“隨風打醬油”,開始在網絡上“吐槽”,講他眼中的城市、小販和違規建筑。當然,講得最多的是他的本職工作——城市管理。既會反復告誡大家不要吃街頭無照商販的麻辣燙、燒烤,“某些食品的加工現場惡心得能讓人把胃都吐出來”,也會描寫小販的辛苦、小販的難處。
城管“吐槽”引起了眾多圍觀,圍觀人群中包括宋志剛的城管同事和領導,他們的態度從“觀望”變成了“支持”。一來二去,宋志剛“吐”的內容變成一本書,《城管來了》。
大家看了都笑,城管看了想哭
剛到海淀城管分隊上崗那會兒,宋志剛的執法證還沒批下來,上班時也就是學學法規,看看案卷。他一心想著上街執法,做一個專干好事的城管,讓市民看看城管不都是傳說中那樣“胡作非為”。
偶爾跟前輩上街查抄,他只負責全程錄像。“雖然不參與執法,每天穿著制服到大街上挨罵,也夠窩火的了。”宋志剛說,他可以百分之百確定,那些執法行為都是正常、正確的,比如查抄無照商販、清理占道經營,可是違法者卻總是理直氣壯,迎頭痛罵。
“好歹我們也是執法單位,也有自己的嚴肅性,怎么能這樣忍氣吞聲呢?”
熬到周末,總算離開了崗位,可朋友聚會時還是窩火,人家總拿他開玩笑:“咱這兒缺點白菜,你上街抄點兒去!”
夜深人靜,上網找樂,曾經的樂土成了噩夢,隨便看看關于城管的帖子,就是“問候城管祖宗十八代……”
執法證下來,宋志剛開始上街巡查,處理一些簡單舉報。北京市的城管工作范圍有13大項,像處理無照經營這類是相對輕松的工作。就這活兒宋志剛也沒少遭遇挫折。剛上崗沒幾天,暫扣一個無照商販大包時,對方使勁一拽,宋志剛右手被拽破了。
“當時我媽哭得淚人似的,我也曾想過辭職,后來也沒辭,沒辭就死心塌地在這干吧,抱怨是沒用的。”宋志剛說。畢竟還有年輕熱血,巴不得立刻撤退,又確實不甘心,干得窩囊,走得也這么窩囊嗎?“豁出去了,干一行愛一行吧,當時也只有這么自我安慰。”
家族式經營的無照商販,甚至有專人在海淀城管分隊門口“盯崗”。城管人員出門他們根本不在乎,只有貨車動了才會通風報信,出動貨車就意味著要查抄了。如果貨車順利出門,順利堵住小販,那往往意味著一場激烈的正面交鋒。女的撲在三輪車上,男的高聲叫喊,一起喊“城管打人了”。
“海淀這邊高校特別多,知識分子正義感特別強,一聽城管打人馬上就指責我們:你不給老百姓活路!”宋志剛說,圍觀起哄局面形成之后,一般由女的把東西搶到手,迅速撤離現場,留下城管隊員在群情洶涌的人群中百口莫辯。
那個階段宋志剛一見無照商販,無名之火就噌噌地燒腦子。一次有個小販剛想起哄,宋志剛避開同事走到他身邊,咬牙切齒悄聲說:“再臭來勁我整死你!”小販一下就蔫了。宋志剛在自己的書里承認,執法規范絕不允許說這樣的話。他也想過,這樣下去,會不會真成了傳說中“三千城管復我浩蕩中華”的那種城管呢?
另一次,宋志剛成功攔住一個長期無法取締的無照商販。人群把宋志剛包圍了,小販在邊上跟沒事人似的圍觀,一群學生模樣的青年指著宋志剛鼻子責問。宋志剛惡向膽邊生,“當時真想沖上去大喊一聲‘你丫滾蛋!’”海淀城管分隊副隊長何曉見狀,一把薅住脖領子把他推到執法車上去了。
“執法一定要迅速,尤其要迅速撤離現場,一旦引起圍觀,這事就麻煩了。”何曉說。
一次查抄中,擺攤的孕婦靠在三輪車上,她老公則向110報警,說城管打人了,結果被圍觀。公安局看了全程執法錄像,確定城管沒有打人。可是圍觀影響太大,還涉及孕婦,慎重起見,何曉又把該地區的人大代表請來,人大代表看完錄像也說,這是瞎喊。“人大代表親自跟這個男的談,人家說我就是想把車要回來,沒別的想法。”
北京市城管執法局調研顯示,在城市核心景點賣汽水,日收入為800-1200元。
“新聞說南京城管用眼神把小販盯走,大家看了都笑,但我們城管看了想哭!你不管就是失職,管得嚴點就是暴力。”宋志剛說。
北京“798”藝術區里被稱為“城管抓小姐”的雕塑。城管問題也是中國藝術家關注的焦點。(CFP/圖)
不想瘋掉就必須降低內心的“沸點”
漸漸地,宋志剛發現社會上的事情不總是那么黑白分明,“國際大都市”背后還有一個隱形的北京。無照商販、占道經營、張貼“牛皮癬”小廣告,諸如此類,肯定是不對的,可干這些事情的人未必那么可恨。
宋志剛查抄一家無照商販,商販抱起自己的孩子就往車廂里摔,車廂里一堆雜物,真摔進去孩子肯定傷著,宋志剛趕緊制止。后來有同事告訴他,別的小販說這孩子其實是買來的。宋志剛一聽就“炸廟”了,這不是拐賣人口嗎?這不是虐待兒童嗎?這還不追查到底!老同事長嘆一聲,你去查吧,你怎么叫人家承認?你是城管,不是公安。
“我一想還真是。現在我也不知道我是變冷血還是更成熟了,總之不再像以前那么敵視‘相對人(城管執法對象)’了。”宋志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想管該管但管不了、管不過來的事情到處都是,整天都是,不想瘋掉就必須降低內心的“沸點”:“沒當城管的時候最恨小廣告,現在知道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一天要貼幾千張、上萬張小廣告,貼不完回去就得挨揍。他們在人行道上貼,馬路上有人開著車監督。你說我能因為恨小廣告就滿大街追孩子嗎?”
宋志剛在鄭州讀書期間走遍了河南,他的河南農村同學交不起學費,產煤的地方,農民冬天寧可凍著也不燒煤,“不是因為他扛凍,而是沒錢。”宋志剛說,其實自己內心非常佩服在城市的縫隙里謀生的人——自己當個城管,拿著工資,每個月還得家里補貼,“如果沒工作了,我還能活得下去嗎?”
比街頭查抄無照商販更艱難的工作是處理違章建筑,那些私搭亂建的房子是外地來京人員的大本營。一樓把承重墻打穿,當門面租出去;二樓支上角鐵,半空懸出來一間小房;還有的違建蓋在管道出口上,有的在高壓線旁邊……再加上各類“身份不明人員”白天黑夜穿梭在大街小巷,危險無處不在。
在海淀區的城鄉接合部,搭一個棚子當臨街商鋪租出去,一年收入從十萬元到幾十萬元,小區里搭個棚子當住房租出去一年也能掙不少。
“蘇州街附近有些老舊小區,80%以上都出租給外地人。有的黑中介甚至能把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隔出二三十間來,一間月租金五百元錢左右。”何曉說。
不被人知曉的街頭生存,奉行的經常是最原始的叢林法則,誰拳頭硬誰說了算。何曉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都知道醫院門口賣烤白薯掙錢,你去賣賣試試,早就被人打跑了。”從家族結伙開始,打架的、收“保護費”的自然而然出現。能守住好地段的無照商販,穿得再破也肯定是“小販中的戰斗機”,更多的小販都是在底層的底層苦苦掙扎。
因此查處違法建設,被認為是治理城市面貌的根本。
舉報違法建設的多是當地居民,他們經常抱怨城管不給力。宋志剛給他們支招:你搞掂街道,城管肯定出動。強拆經費要從街道上下來,現場公安、消防等各部門需要街道協調,城管只是執行而已。
至于徹底“消滅”小區內外的無照商販,何曉直言相告——整個分隊40名城管隊員,10來個保安,管轄范圍6.59平方公里,每人盯一個商販也就能取消40個。“你只盯著40個商販,那邊肯定又來400個。”宋志剛補充說。
“關鍵是要罵得有水平一點”
兩年下來,面對對城管職業的質疑和指責,宋志剛變得心平氣和了。網絡上言辭再怎么激烈,也沒有街頭生存那么現實生猛。他覺得,很多質疑源于不了解,他有義務讓大家知道城管工作究竟是怎么回事,“罵無所謂,關鍵是希望大家罵得有水平一點。”
他化名“隨風打醬油”,開始在網上“吐槽”。宋志剛開帖“吐槽”的初衷是“讓大家知道一些電視臺不播的事情”:“知道了這些事,你們就能更好地保護自己了。還是那句話,出來混不容易,應該活得明白點兒,對自己好點兒。”
對民間輿論最關注的“暴力執法”,宋志剛解釋說,各地城管不一樣,北京城管是公務員;上海是事業單位;有的地方連事業單位都不是,城管只是臨時工,底薪幾百塊錢,外加罰款提成。“《城管來了》講的只是北京城管,甚至只是海淀分隊,再小點就是我自己。外地城管其實我不是很了解。”宋志剛說,現在北京市城管執法基本上全程錄像。外省有的地方城管連一身制服都沒有,哪兒還能配攝像機?
外地人認為自己是公民,有權到中國任何一個地方去工作生活;本地人認為自己交納了稅金,有權對自己的生存環境提出要求,不能容忍滿街爛菜葉子和撲鼻的油煙。這兩個合理要求相遇,沖突往往就產生了。《城管來了》一書中經常表達這種糾結——小販和居民都需要同情和理解,可同情一個往往無法兼顧另一個,這些事是城管的問題,還是制度問題?
類似糾結,在“隨風打醬油”所發的網絡“吐槽”帖里很多,在《城管來了》一書柔化、刪除了不少。
當帖子被網站置頂之后,影響越來越大,“那會兒全分隊都在上演《無間道》加《風聲》,紛紛揣測誰是寫帖子的人。”
有朋友告訴何曉,你們分隊上網了。“我心里一驚,以為我們執法上出現了什么問題,趕緊上網看。”何曉說,“看完覺得非常真實,確實說出了我們日常工作當中的一些困惑和想說沒地方說的東西。”
他沒有立即“排查”,而是和大家一起“圍觀”,在單位也沒說支持還是不支持,“如果我說支持,那就有可能違反我們的規定——好像也沒有特別明確的規定,就是這么多年來沒人說,大家似乎也就默認了不說是個規定。說不支持,其實那也是我們想說的。”
關注的人越來越多,何曉有點緊張了,“突然下令發帖人把帖子停了,肯定不好;不停,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就這樣一直拖著,結果發現帖子越熱,輿論越往良性方向發展。好多人說,終于明白城管是怎么回事了。還有好多人跟帖打聽,街頭餐飲什么可以吃,什么千萬不要吃,等等。”
情況報到市局,何曉發現上邊也在“圍觀”,也沒有明確表示支持還是反對。直到出版社找上門來要出書的時候,局領導才正式表態——這是個挺好的溝通方式,只要把真實的東西說出來就行,不一定說自己多好多好。
陪同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北京市城管執法局宣傳人員說:“我們領導審這本書的時候,基本上沒刪,特別快就批下來了。畢竟不是純粹的個人創作,而是講一個單位的事情,所以要審一下。”
宋志剛知道自己驚動了市局,還是不大不小地吃了一驚,《城管來了》的后記里寫得很清楚——
“和我預料的不一樣,暴露之后,我還照常上班,照常扯淡……感謝每一位為北京管理上心的人。不管是市長、隊領導還是普通網友們。我一個小卒,在網上寫東西,沒被和諧很開心。市局領導和隊里領導替我扛著各種爭議,把我活著保全下來,還同意出版這些胡言亂語,我不拍馬屁地真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