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鎮農民王甲海科學養豬5年收入60萬元
本港訊 (龍勝洲)天柱縣石洞鎮紅坪村下艾組農民王甲海,養豬長得快、個頭大、體重沉,能使豬崽四個月體重達100多公斤,5年養豬收入60萬元。
王甲海養豬經驗源于書本和電腦。1982年初中畢業,放下教科書他就啃上了養殖的科技書,從事小規模的雞鴨豬一條龍養殖。2000年世紀換屆時他也把看書換為電腦上網學習,在知識和經驗的實踐中,他悟出生豬成長中“兩快一慢” 的道理,即兩快期,生豬在仔豬出生30至70天(40公斤以下)和在條豬在120至200斤期間生長最快,豬崽每天能長0.5公斤以上,條豬每天能長1公斤之多;一慢期,生豬在80至110斤期間生長最慢,每天只能長0.2公斤左右。王甲海根據規律養豬,快長期不惜代價喂最好飼料,多餐加喂,讓豬吃飽,促進快長多長;慢長期不加飼料喂養減少開支。
飼養過程中,為使生豬更好地吸收營養健康生長,他的第一招是扎尾,仔豬出生三天就用繩子將其尾巴緊緊捆扎,一周后尾巴消失而不再生長,無尾巴甩動,生豬體內能量充足從而達到快長多長;笫二招是打針,仔豬出生第10天就打疾病預防針,打混合營養補助針;第三招是閹割放任,公豬崽出生15天就閹割,毌豬一生不閹。公豬崽出生15天后開始有性欲,要搶先閹割,母豬崽6個月后才發情,加快喂養在發情前出欄。
王甲海養豬30年,保贏不虧一個重要秘訣是科學預測市場。他養豬經歷5次肉價波動,通過分析,他明白了這周期性變化每5到6年出現一次。王甲海養豬看事而行,市場廣他多養,價格低他及時收場。前兩年豬肉市場一路走好,他年養豬160多頭,收入10多萬元,去年價格下缺他只養豬30來頭,別人虧本的時候,他照樣收4萬多元。
在踐行科學發展觀中,他這位組長把秘訣傳給了本組樸實的村民,下艾組有21戶村民跟隨他建起了豬圈,辦起了養豬場, 全組養豬達200多頭。王甲海正準備在村里建立養殖小區,成立養豬協會,決心帶領村民養豬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