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邁“三朝橋” 誰人來“療傷”
金黔在線訊 位于
記者看到,鐵索橋上的鐵索銹跡斑斑,鋪設成橋面的木板有的已經松動或者破損,行人走在上面很危險,F在使用的公路橋地面不平整,晴天車輛走過,就會飛起塵土。橋欄桿傷痕累累,其中一處因車禍造成了斷裂,至今尚未按照原樣修復,不僅影響美觀,而且還具有安全隱患。
三座橋中最“不幸”的是位于中部的鋼架橋,它到處是“傷疤”,橋面上破了幾個洞,過往行人通過這些洞直窺江面,由鋼架做成的欄桿銹跡斑斑,多處已經“風化”。此外,旁側一小亭子,頂部有個大缺口,據悉是發生車禍時肇事車撞擊造成的。
據當地群眾介紹,“三朝橋”變成了今天這般模樣,有自然的原因,如鋼架、鐵索生銹等。也有人為原因,如鋪設橋面的木板破損、橋欄桿斷裂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近年來“三朝橋”疏于管理,幾乎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看不到這里有管理員、衛生保潔員等,就是大橋設施遭到人為破壞,如果周邊群眾不站出來說話,那就無人問津了。
記者了解到,“三朝橋”的遭遇已經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以及熱心人士的重視。有人大代表專門寫出議案請求保護,重安鎮老年協會會員自告奮勇,無償做起了“三朝橋”的護橋員。
在重安鎮口,有全國獨一無二的“三朝橋”,可以說是橋梁發展史的實證。在相距不到50米的距離內,分別建于三個朝代的三座橋梁平行橫跨于重安江上。第一座是清代的鐵索橋,橋長36.5米;第二座是抗戰時期的石墩鋼梁結構的公路橋,設計者是中國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第三座是建于1996年的鋼筋混凝土公路拱橋,也是現在往來車輛所走的橋。兩座石橋都可以行人,清代鐵索橋雖然保存比較完好,但已經沒有人從上面行走了。
(此稿系轉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