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 訪 永 從 古 城
出
據《
當時,永從縣北接
永從縣處黔桂交通要道,為廣西進入貴州的重要門戶,故自清康熙以來,南來北往的客商絡繹不絕,成為當時黔桂交界貿易集散地,縣城逐漸形成了百多年來較為繁榮的鄉村集貿市場。民國5至8年,時任縣長的王文希為進一發展集貿經濟,方便民眾趕集,帶領民眾從縣城東面8華里外的毛庵(地名)山上采掘青石板,筑成長近500米,寬6米,街面中心2米為青石板鋪成,兩邊各2米鵝卵石鑲嵌成的永從青石板街道。
作為一座古縣城,當時,永從縣府所在地的人文景觀頗多。
從縣城東門往東跨過福祿江石拱橋到新寨盤,建有接官亭和龍廟。接官亭乃迎接上任縣長休息之所,即每新任縣長上任前,須在此亭停留與迎接官員、鄉紳座談,然后才進朝陽門,再到縣政府上任。龍廟是每年立春雨水來時縣長在此召開紳士會議,號召各地自立春之日起掀起春耕生產高潮,縣長并親自下水犁田(現仍存一農戶門口),表示縣長帶頭搞春耕生產。同時,龍廟又是每年當地鄉民鬧元宵舞龍燈出龍之地,即,舞龍燈出龍的頭晚各寨龍燈必須到龍廟開光,才能進行舞龍活動。
從縣城西門往西約1公里的西門嶺上,劈有占地5畝多,頗具規模的教場坪,為保護縣府衙丁騎馬射箭、舞槍弄棍的練武場所。當時,每天清晨,衙丁們在教官和領班的帶領下,飛馬出京拱門(北門)穿過北門寨子,直奔西門嶺教場坪,走馬射箭,操練刀槍。陣陣粗獷的練武吼叫聲,回蕩在滿披晨曦的山谷。
出南門往南跨過福祿江上的福祿風雨橋,越過上寨大寨子,攀上400米許高的上寨后龍山坡頭,那里設有占地2畝多的營盤,乃保衛縣城要塞之地。
出北門,在北門寨橋嶺上(現鄉衛生院背后)修建有培文閣、六角亭,為永邑文人學士聚集、呤詩作對、比賽才華之場所;距培文閣不足100米的北門寨橋頭,還修建有世人崇拜的關云長關帝廟,香火頗旺。
再往下行,走過下寨寨前,距下寨約600米的田壩中,建有北塔一座,名籠珠樓,塔傍還有一棵古桂花樹與其相依為伴。該塔高七層28米,木質結構,建造頗為雄壯輝煌,上下檐角皆掛有銅鈴,迎風搖動,響聲悅耳;登樓了望,心曠神怡。古人曾為北塔題詩一首:塔遭匪患已經秋,熟料于今又轉修;三山外立長春景,二水中分福祿州;七層瑞氣沖云露,八面文光應斗牛;但等太平無事日,定游家春籠珠樓。遺憾的是,民國14年因特大洪水,北塔連同桂花古樹均被沖毀。
對于這座北塔與桂花樹,還流傳著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據傳,很久以前,有天晚上,古桂花樹化為一英俊的后生,到很遠的貫洞侗寨行歌坐夜,與臘乜(姑娘)們對唱情歌三天三夜。情意綿綿的情歌、英俊善辯的后生哥讓臘乜們流露出相見恨晚的神色。惜別時,臘乜們送上了珍貴的襪墊、頭巾、枕套等信物,也不忘問后生哥家住何方。后生哥答曰:永從北塔。因時常思念永從北塔的后生哥,時隔不久,幾位臘乜爬山涉水來到永從打聽北塔后生哥,尋遍永從地方也沒有北塔這個寨子。一位善良的老人對幾位姑娘說,我們這里確實沒有北塔這個寨子,只有一座北塔,不信我引你們去看看。幾位姑娘在老人的帶路下走向北塔,來到塔下,姑娘們看見這里的確沒有一戶人家。當姑娘們抬頭望望塔傍的那棵桂花樹時,感到十分驚訝,只見樹枝上掛滿了前不久她們送給北塔后生哥的襪墊、頭巾、枕套等信物。老人看姑娘們驚詫的樣子,問及原故,姑娘們將事情一五一十告訴老人,老人也感到不可思議。當她們啟步離開北塔時,一陣山風吹來,塔上的銅鈴迎風搖響,此起彼伏,就似前不久北塔后生哥唱過的情歌。
從北塔往下走約1公里到滿團寨,寨邊建有座子月庵。據傳,當年乾隆皇帝游江南時,在永從縣逗留數日,巧遇滿團寨年少貌美的聶氏村姑。本是情種的乾隆皇帝,一見動心,就娶聶氏為后妃,又恐皇后知道后找麻煩,留在這“天高皇帝遠”的永從縣又怕被別人橫刀奪愛,就在滿團對門寨后的半山坡上修建一座子月庵,為聶氏后妃居址。
距西門城外約5華里的豆洞寨,在峰巒聳立、森林茂密、古樹參天的后龍山上,有座青龍庵廟宇,莊嚴宏偉,佛像美觀,風景優美,為歷來游覽之地。該廟宇已毀于十年動亂,現為豆洞小學校址。
距永從古縣城東面約十里的毛庵山上有座茅庵,又名永宇庵,庵址座落在四周高山環繞、泉水潺潺、竹木茂密之中,十分幽雅。據傳,此山曾是一塊風水寶地,鄉民為奪此寶地安葬逝者而爭斗不休,時常狀告到縣衙,縣長一怒之下,令人在該山建造廟宇鎮住此山龍脈。
這就是輝煌了500年光陰的永從古縣城風貌。遺憾的是,隨著歷史的浪淘,時代的變遷以及天災人禍,現在,這些古城古跡已蕩然無存:縣府衙門、孔廟、觀音廟、考棚、會館、城墻大部和東、北、西三座城門,還有培文閣、六角亭、關帝廟、永宇庵、子月庵、教場坪、營盤、接官亭、龍廟等先后于撤縣后被毀;城隍廟、五虎廟解放后曾為永從鄉糧站,后因擴建永從中學被全部拆毀;部分城墻石和南門在修建潘老大橋、永從防洪堤、五龍水庫時被拆毀,有少部分成了群眾起房造屋的基石;永從青石板街毀于1966年秋的那場特大寨火,現已被一條水泥街面所覆蓋。更讓人心酸的是,500年的建縣史和古城古跡在人們的記憶中已日益淡化,大多數人只有在老一輩人的口傳中有一點“永從縣”的模糊記憶。
近幾年,隨著鄉村旅游業的開發與發展,永從鄉的廣大干部群眾曾多次有過恢復永從縣古城風貌的念頭,以開發旅游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群眾收入,但因所需耗費巨大而作罷。他們多么希望有識之士,有資賢達開發永從古城,再現古城當年風貌,造福于民。同時,也讓人們永遠記住,在永從這個窮鄉僻壤的彈丸之地,曾經是座古縣城,且有500年的輝煌歷史。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