屆時,他也會與小記者面對面交流扶貧話題。對于本次“為愛黔行”活動,周國江表示,非常歡迎杭城中小朋友能趁著暑期參與其中, 體會不同于城市的生活,一起去幫助他人,成長自己!
生態套種 教育基金 采訪與體驗貧困縣里的幫扶之路
因受區域、道路、語言等方面的限制,黎平縣是國家級重點貧困縣,全縣有14.2萬貧困人口。2018年4月,周國江到黎平縣后,與其他扶貧干部一起,推動落實下城區、黎平縣兩地東西部扶貧協作舉措,通過解決群眾就業、發展當地產業、進行教育醫療幫扶等一系列手段,助力黎平縣于今年3月正式宣告退出貧困縣序列。
“發展產業,主要是把當地主導特色產業做起來,在加工環節補短板,同時與外界進行產銷對接。”周國江說,如扶持當地的特色酸湯產業、在當地“稻魚”養殖上做加法、幫助當地茶葉、油茶、中藥材產業集約化發展等。
以“稻魚”養殖法為例,此前,當地只在稻田里養魚,通過生態改變后,在稻田里加入牛蛙養殖,除了讓傳統的牛蛙養殖變得綠色健康外,更讓當地農戶每畝稻田創收超過萬元,從而脫貧致富。
在教育方面,專門針對偏遠民族村寨女孩,設立“山鳳凰”關愛基金。
“因受傳統思想等方面的限制,當地的女孩在義務教育階段后升學率不高。”在談到為何要特地設立這一教育基金時,周國江頗為感慨。他提到,當地有個擁有1671人口的村子,只有1個女孩子是在讀的高中生。
針對類似的17個村寨,獎勵基金設立后,但凡村里有女孩子初中畢業,就能拿到3000元的獎勵,若能讀到高中與大學,則分別獎勵5000元和8000元,且縣里會張貼喜報,敲鑼打鼓地將喜報和獎勵送到女孩子家中。
所有這些幫扶的項目,小記者們都能通過采訪與體驗,進行具體的了解。
一對一助學 關愛留守老人
獻上一份愛心 一起完成夢想
深山里的本里侗寨,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只能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活動中,小記者們將會到本里小學,感受鄉村小學的學習環境,一起升國旗、玩耍、做游戲,來一場別開生面的鄉村小學運動會。
當地的孩子,也會邀請小記者們去家里做客,體驗他們的生活環境與上學之路。同時,小記者們也會向山村孩子贈送愛心書包。此外,還將共同完成 “我的夢想”主題長卷,共同描述自己心中的“夢想”。
除了留守兒童,侗寨里還有一群老人,他們兒女都在外打工,成為留守老人,有些身帶殘疾,有些傷病滿身,對他們來說,人生晚年,最希望能有兒孫常伴膝下。小記者們也將化身愛心天使,去到留守老人家里,幫助他們打掃衛生,收拾家里,動手為老人做一頓愛心餃子、聊聊家常,讓他們感受一份別樣的溫暖。
學唱大歌 搭建鼓樓模型
感受當地侗族文化與生態
雖曾是全國重點級貧困縣,但黎平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當地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那里,留存著98個傳統的古村落,生活著13個民族,如侗族、苗族、水族、瑤族等。其中侗族人口最多,約占全縣總人口的70%,是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因此,黎平縣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諸如侗族大歌、侗族鼓樓、侗族花橋等侗族文化,至今都被保留與傳承。2018年春晚的其中一個分會場,就是在黎平縣的侗寨。在這次的活動中,小記者們都有機會體驗當地的文化,如學唱侗族大歌、搭建侗族鼓樓模型等。
從生態上而言,黎平縣是兩江(長江與珠江)上游的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達72.72%,氣候比較多樣,雨水也比較多。據周國江介紹,相比杭州的夏天,黎平縣會涼快很多,尤其是晚上,空調基本沒用武之地。
此外,黎平縣還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同時也有著紅色文化。“明朝永樂年間,朝廷在黎平縣建府,府城至今保留很多古跡。長征時,黎平縣是紅軍進入貴州后所到的第一個縣城,并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黎平會議,是中國革命偉大轉折的起點。”周國江說。(商報記者 嚴斐)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