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最好的房子是學校
大山孩子期盼的目光
蒲祖清,是在圭研小學的唯一一位老師。
嚴格的說,圭研小學已經不是一個學校的規模了。目前,學校里共有23個孩子,只有學前班和小學二年級,一年級因學生少,沒開班。蒲老師承擔著小學生要學習的所有課程:語文、數學、音樂、美術、思想品德……,這些全部由蒲老師來教。蒲老師每天都要上7節課,而每天晚上,也要準備幾門不同的課程。
圭研小學所在的圭研村,是一個有6個組的小村莊。全村上下大概有近1000多個村民,距離學校最遠的小學生得走兩三個小時。
鄉親們的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都要先送到蒲老師教書的圭研小學,接受小學低年級的教育。等他們到了三年級,都得到12公里外的潤松去接受小學中、高年級的教育。
蒲祖清老師1972年5月都到圭研小學教書的,58的歲他到現在已經有36年的教齡,然而他的身份依然是“代課老師”。
1984年底前,蒲祖清和另外幾位老師被稱為民辦老師,是圭研小學沒有事業編制的臨時老師。1985年起,教育部為提高基礎教育的師資力量,不允許再出現民辦教育,蒲老師轉而被稱為“代課老師”,繼續在那偏遠的鄉村填補落后的教育空缺。
幾年前,學校唯一的一名公辦老師退休了,部分代課老師紛紛離開了學校,一個月一百多塊的工資,到哪都能掙。由于道路不通、經濟條件極其落后,沒有老師愿意來。蒲老師也曾動搖,準備去沿海打工,可他真舍不得他手把手教的學生,他一走,學校就再也沒有一位老師了,學校真的要荒蕪了。就這樣,他留在了圭研小學,一個月領取只夠買油鹽的一百多塊工資,帶著一幫學生,日復一日,寂寞地兢兢業業、默默付出青春和激情。
于國家實行計劃生育,學生越來越少,加上學生家庭困難,蒲老師經營的“田地”也越來越不景氣,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小孩沒錢就過早輟學在家,上學的越來越少。
一百多塊錢,不談養家,連糊口都不夠。蒲老師自己買了匹馬,放棄了午休,趕馬車賺錢補貼家用,盡管很賣力,蒲老師依然在村子里過得很拮據。
聽蒲老師說,在2006年時,倒是有一個機會,可是苦苦等待的“轉正”最后沒有到來。
2007年,蒲老師的工資到了400元,可400元依然是少得可憐。蒲老師告訴我,那些孩子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沒人管,他得像父母一樣幫他們帶孩子,打雷下雨還得接送孩子回家。
蒲老師高興告訴記者,國家今年不收學雜費了,才有23多個學生,不然的話,學校學生更少。
還有兩年蒲老師就60歲了,他很擔憂,到那一天,誰來承擔這份責任呢?同時他也期待著,國家和社會是理解他的,有一天,他會“轉正”,成為一名堂堂正正的人民教師!
這樣的課桌,是城里孩子想象不到的
一生清貧依然苦苦堅守
“孩子王”
一生的呵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