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從江縣城新舊對比。
圖二:縣四大班子辦公樓新舊對比。
圖三:從江鼓樓生態廣場。
圖四:從江縣城月亮灣風雨橋長廊。
圖五:城鎮建設日新月異。
本港訊 (韋金成 特約記者 潘光晨)“從江建設發展真快,想不到幾年后,一片荒野競成了燈光閃爍、五彩繽紛的北上新區,真讓人振奮”這是筆者前不久一天夜晚在散步之時,聽到一位老人觀看從江鼓樓夜景時發至內心的一句話。是呀,這是真心話呀,十年前從江一橋順利通車時,從江人民曾歡呼一時,想不到,十年后的今天,從江二橋又橫江而跨,北上一個個小山頭被移為平地,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這是從江人民在許多年前想不敢想的事情,這也是讓所有從江人民感慨到從江建設的日新月異所在。
老人的話語和北上新區僅僅是從江建設的一縮影,改革開放30年來從江建設事業的發展不是用一個新區就能概括的。1989年前,從江縣城占地僅1.1平方公里,2009年,縣城占地達到了3.7平方公里,是十年前的2倍多。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2001年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時任貴州省委書記)錢運祿親臨從江視察時,提出 “建好南大門,為貴州爭光”的奮斗目標。近10年來,從江始終以錢運祿書記的指示精神為動力,以城鎮開發和強化城鎮功能為突破口,以“分片實施,整體推進”為城鎮建設理念,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城市建設取得了快速發展,近年連續3年獲全州建設系統目標考核一等獎,并多次被州、縣評為州級文明單位和先進單位。當前南下大道的規范建設、鑾里片區的延升開發、一城兩區的戰略規劃等激動人心的戰略性建設項目正在積極籌劃和實施過程中,一座新興江濱旅游縣城已然屹立在了都柳江畔。
城鎮擴容不斷加速。改革開放30年來,從江縣城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特別是1999年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加大了城鎮建設力度,先后實施了江東南下大道第一期、第二期開發、丙梅三村搬遷和開發、北上開發、江東中路改造、從江二橋建設和引道的開發、鑾里片區的開發及舊城改造,使縣城城區得以迅速擴大。近兩年來,又先后籌集城市建設資金約1.5億元,相繼建成了民族影劇院、鼓樓生態廣場、從江大酒店、月亮灣長廊等系列標志性建筑物;縣城建成區面積由1989年的0.8平方公里拓展到2008年的3.7平方公里,城區人口由1.6萬人發展到2.5萬人,城鎮化水平由8.5%提升到18.87%,成為建縣以來建設投資最多、發展最快的時期。僅2009年上半年,全縣工程項目報建登記25個,總建筑面積39698平方米,總投資達4968萬元。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1985年,城區硬化街道總長僅為2840米,改革開放30年來,先后改造了丙妹路、俞家灣路、新建路、環城路、三角井街、新城路,陸續新建江東南路、江東北路、青平路和江東濱河路。截止2008年底,共建成城區主要道路8條,總長12.5公里,總面積達19.31萬平方米。排水設施也不斷得到改善,排水管道由1990年總長13240米增加到了2008年的23572米;1990年來,又相繼建成了150噸級的從江碼頭和占地面積10146平方米的從江新汽車站;引資開發建設了一批商住樓,從2003年起僅6年時間就開發建設住宅40多萬平方米,是1980年17.07萬平方米的2倍多,戶均住房建筑面積由1978年的不足30平方米增長到2008年底的100多平方米。
城鎮環境不斷優化。堅持自然和諧、豐富內涵、塑造特色的指導思想,在綠、水、亮、文化上做文章,努力提高城市品位,精心打造江濱旅游宜居新城形象。近年來,新增城市綠化面積55萬平方米,城區綠化面積達到53600平方米,人均綠地面積8.17平米。新建了太陽山廣場、從江鼓樓生態廣場、月亮灣長廊、從江一中運動場看臺等一批匠心獨具的集休閑、娛樂、欣賞為一體的系列場所,為城區人民提供了舒適的游憩、鍛煉環境;亮化方面,目前,城區共有路燈432組(盞),夜晚,五彩繽紛的燈光倒映江中,使入夜的從江城更具魅力,成為都柳江畔亮麗多彩的不夜城。
服務功能超強發展。近年來,城區商貿、服務、醫療、文化等服務功能超前發展,基本具備了中小城市的實力。建設了從江一中、從江縣職業技術學校、從江三小,文化底蘊逐步形成;新建了縣人民醫院病房樓,醫療服務水平明顯提升;賓館服務業方面,建設了三星級的從江大酒店,接待服務能力、水平不斷攀升;對周邊地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產生了極大吸引作用。
現當你步入從江時,給你的第一感覺就是從江變化太大了,從江建設太快了。是的,這不僅給外人的感覺,就是從江人本身也感覺如此。我們堅信,在中央、省、州的重視關懷下,在上級各部門的大力幫助下,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縣32萬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將來,一個繁榮、美麗、嶄新的從江將展示在世人面前,一顆亮麗明珠將屹立在都柳江畔。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